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分布范围 >> 第一条以中华命名的盔甲鱼山口中华
山口中华盔甲鱼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
山口中华盔甲鱼化石照片。盖志琨摄
山口中华盔甲鱼复原图。左图郭肖聪绘右图杨定华绘
山口中华盔甲鱼Sinogaleaspisshankouenisis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真盔甲鱼目—中华盔甲鱼科—中华盔甲鱼属
■化石产地:江西省修水县太阳升镇山口村
■层位与时代: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晚期,西坑组下段
■命名人与命名时间:潘江、王士涛,年
山口中华盔甲鱼属于个体小的盔甲鱼,头甲呈吻缘圆钝的三角形,侧线感觉管系统由4条纵行干管和6条横向联络管相互交叉在头甲背面形成格栅状分布,可能反映了脊椎动物的祖先状态。山口中华盔甲鱼在动物群上属于中华盔甲鱼修水鱼组合或茅山组合,该组合可能代表了盔甲鱼类在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的第二次适应辐射。其发现环境——江西修水西坑组古沉积环境指示了一种低盐度半咸水的近海环境,所以该生物群可能生活在埋藏区域上游的淡水河流里。
介绍完了山口中华盔甲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现在来说说它的家族发展史。
江西修水西坑组于年由江西省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命名。该组自命名以来一直没有找到化石,故研究人员对其地质时代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属晚志留世,一种认为属早泥盆世。而中华盔甲鱼化石在江西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坑组的首次发现,证明其时代属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晚期。
潘江和王士涛在年创立了中华盔甲鱼属,是第一个以“中华”命名的盔甲鱼属,而种名山口则代表了化石发现地江西修水县太阳升镇山口村。当时包括属型种山口中华盔甲鱼和西坑中华盔甲鱼,标本均采于江西修水同一个化石点。年潘江依据浙江长兴茅山组的标本建立了中华盔甲鱼属的第3个种——浙江中华盔甲鱼。其后潘江认为同样产自浙江长兴的雷曼煤山鱼应是浙江中华盔甲鱼的同物异名。
年盖志琨等对浙江长兴地区志留纪真盔甲鱼类的新材料进行了研究。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雷曼煤山鱼为一个新属种,其并非浙江中华盔甲鱼的同物异名。在此基础上,盖志琨等运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对真盔甲鱼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山口中华盔甲鱼以中背孔前端离开吻缘、眶孔外侧的侧横管缺失、中背管发育等裔征而可能与云南盔甲鱼属及其姊妹群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浙江中华盔甲鱼眶孔外侧的眶下管上具两条侧横管、中背管不发育,这些特征在它的外群中亦存在,应为近祖特征,据此推测,浙江“中华盔甲鱼”可能处在更靠近真盔甲鱼类演化基干的位置上。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盔甲鱼属现有的3个种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而是一个并系类群;浙江中华盔甲鱼不能归到中华盔甲鱼属,应另立一新属。盖志琨等表示,西坑中华盔甲鱼以中背孔短而极近头甲吻缘,这些特征使其有别于属型种,应从中华盔甲鱼属中排除。
年,盖志琨等为浙江中华盔甲鱼建立了一个新属——曙鱼属。到目前为止,中华盔甲鱼科包括中华盔甲鱼属、曙鱼属、煤山鱼属、安吉鱼属4个属。该科的成员可能并不构成一个单系类群,而是一个并系类群,其中曙鱼代表了整个真盔甲鱼目最基干的类型,而山口中华盔甲鱼可能与真盔甲鱼科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江西修水志留系(距今约4.3亿年前)西坑组发现中华盔甲鱼类新材料,通过深入研究,建立了中华盔甲鱼科的一个新属——裂吻鱼属,并建立新属下的一个新种——石盘裂吻鱼。新属裂吻鱼属与中华盔甲鱼属、安吉鱼属亲缘关系更近,它们构成一个单系类群——中华盔甲鱼科,从而确认中华盔甲鱼科的单系性,而原来归到中华盔甲鱼科的曙鱼属、煤山鱼属,则构成一个新的单系类群——曙鱼科。研究进行到目前,中华盔甲鱼科包括两个属,即:中华盔甲鱼属和裂吻鱼属。中华盔甲鱼属包括山口中华盔甲鱼一个种,裂吻鱼属包括西坑裂吻鱼和石盘裂吻鱼两个种。
中华盔甲鱼科属于“张家界动物群”中的“中华盔甲鱼-修水鱼组合”。该科代表了真盔甲鱼目早期的演化均出现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晚特列奇期。中华盔甲鱼是目前发现比较早的真盔甲鱼类,其为脊椎动物从无颌向有颌转变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现在的我们无法穿越时空,亲眼看见这些神奇的史前生命和当时多彩的世界。幸运的是,地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自然遗产——化石。化石里藏着地球上那些逝去的远古生命的“密语”,它们记录着地球曾经的模样。古生物学家们透过层层叠叠的地层及地层中保存的各种化石,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探寻地球和生命的演变,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海陆变迁。
中国古生物学家们用“中华”一词命名一条盔甲鱼,体现了他们独有的“家国”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