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鉴别方法 >> 每天认识一条鱼middot第65
每天认识一条鱼,今天海鲜指南给大家介绍的是鲟鱼中的达氏鲟。达氏鲟是一种分布于长江的淡水定居型的鱼类,曾经是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渔业捕捞对象之一。下面就跟随海鲜指南的小编来认识一下这条鱼吧。
达氏鲟,本条体长5.47米(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组供图)
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谢晓、颉江、危起伟
达氏鲟(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组供图)
达氏鲟,学名:Acipnsrdabryanus,英文名:Dabry’ssturgon、Yangtz(Changjiang)sturgon。其他中文名:长江鲟、沙腊子、小腊子。达氏鲟属鲟科(Acipnsrida)鲟属(Acipnsr),是一种分布于长江的淡水定居型的鱼类。
达氏鲟体呈棱形,躯干横断面五角形,腹部平且上翘,头似楔形,幼体吻部较尖,成熟个体粗短,呈钝圆形,眼侧位,鼻腔位于头侧,有鼻。口大横裂,腹位,能自由伸缩。须2对,左右对称。躯干部有5行骨板,背骨板1行,8-13枚,左右侧骨板各1行,26-38枚,左右腹骨板各1行,8-13枚。背鳍、臀鳍后有小骨板1-2块,骨板之间皮肤粗糙程度因年龄而异,幼鱼粗糙,成鱼粗糙度降低。尾柄短,尾鳍歪型,上叶大于下叶,偶鳍平伸,背鳍与臀鳍上下相对。体色背部深,腹部浅,幼鲟侧骨上方呈灰褐色或铁灰色,下方灰白色或乳白色。鳃耙数30-55枚,是区别于中华鲟的重要依据。
达氏鲟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湖北沙市至四川宜宾江段的干、支流的河口地区,并以四川江段为主。达氏鲟生长和繁殖均在淡水中进行,生长一般在河流的下游或湖泊,性成熟时洄游到河流的较上游河段产卵繁殖。达氏鲟喜栖于砂质底质的江河底层。达氏鲟是以水生寡毛类、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随着个体的增大,水生高等植物的茎、叶及绿藻等植物性的食物摄入量也相应增加。
达氏鲟曾经是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渔业捕捞对象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达氏鲟的资源量急剧下降。达氏鲟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栖息地退化和过度捕捞。
关于鲟鱼(以下节选自海鲜指南往期发布的《走,带你了解中国鲟鱼!》一文,作者危起伟。想要查看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jbff/9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