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生活习性 >> 再见,2556告别悬崖村这条路,像是
原创竹里新民周刊
村民走出“悬崖村”,并不意味着扶贫的终止,而是扶贫方式由“授鱼”到“授渔”的转折点的开始。
文
竹里
年初到悬崖村,有同事爬藤梯,吓哭了;一天内上下两趟悬崖村,累哭了;年有钢梯了,同事小白一只腿卡住钢梯,疼哭了;大家互相打趣:四川站女记者去悬崖村就没有不哭的。这是央视四川站记者黄鹂出发昭觉县前的朋友圈文案。
她口中说的悬崖村,正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这里最高海拔多米,村子两侧皆是悬崖峭壁,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户、超过人。这座接近90度悬崖峭壁上的梯子,成为了村民与外界相连唯一的“天路”。
5月13日清晨,“悬崖村”的村民像往常一样走上了这条“天路”,这一次与往常不同,他们迎来搬家的历史性时刻。
这天阳光很好,坐落在海拔米狮子山的一个半山台的小院子里,51岁的某色达体比往常起得更早,他扫净了火塘中的灰烬,轻轻拉上院门,几步一回头地看了一眼这间生活了五代人的多岁的老屋。
他和妻子要下山了,65公里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里,一座平方米、设施齐全的新居正等着他们。悬崖上半个世纪的生活,将成为家族的永恒记忆。
曾经的“悬崖村”
5月12日,四川凉山“悬崖村”首批26户贫困户开始搬家
下山这条路,仿佛走了半个世纪
5月12日至14日,阿土列尔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人,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某色拉则是悬崖村第一个下山的村民。搬家的村民纷纷穿上民族的盛装“芼(音)”,人群中的某色拉则与众不同:他穿着一套深蓝色的西服,里面是一件黑色的衬衫,脚上是一件黑色的皮鞋,尽管51岁,但身体强壮,整个人非常英俊硬朗。
这套西服是他今年春节前,花元在县城买的。这是衣服买回来之后,第二次穿,上次是在春节期间。某色拉则的盛装打扮,为告别,更为新生。
相比之下,某色达体对悬崖村的留念,更为不动声色。下山的路,级钢梯,某色达体走得很慢。清晨的山间鸟语阵阵,蜥蜴、松鼠不时出来和人们打个招呼。他望向远处深山,自言自语说:“下了山,就没有这样的风景了。”眼里掠过的一丝惆怅,很快被笑声冲淡。
风景令人留恋
下山后,某色达体一行坐上了等候已久的汽车。65公里,不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这条路,某色达体却走了半个世纪。
实际上,是否搬出悬崖村一直是某色达体的“心病”。他也曾去山东打过工,但因水土不服只干了两个月又回到了这里。过去十来年,他看着村庄里脑子活络的人居家外迁,上学、看病着实羡慕,但他一直没有做好与悬崖村告别的准备。
情感是一方面,但出行困难也是事实,这似乎又让他心理触动很大。17岁的某色拉作是某色达体最疼爱的女儿,11岁之前都与课堂无缘。山上没有学校,下山的路又太危险,直到长高、长壮一些后,家人才放心让她下山上学。
某色达体由于长期患病,生活常常入不敷出,直到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生活才算有了起色。先是开小卖部,后来干脆办起了民宿,最多的时候住过十位客人。
级钢梯,缩短了路程
“悬崖村”口口相传的人居历史,听闻可以追溯到元代。
这里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有着优良的小气候。战乱纷争的年代,易守难攻的地势保护着居民免受侵扰,人们在此过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
而它为外界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shxx/10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