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泸州当地河鲜极品,苏东坡赞不绝口,名肥

发布时间:2023/11/8 14:52:33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0516.html
苏东坡生活的宋朝,国力昌盛,四川虽然没有今天川菜的丰富程度,但是那个时候对于美味的追求,在全国估计也是数一数二的。苏东坡作为四川人,嘴巴跟他的才华一样出众。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们,最大的恩赐就是那些天然的鱼类资源,丰富和多样的当年,比之今天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我们封禁长江捕捞,是应该过去的一些过激行为,确实导致长江鱼类的减少,如果不保护,未来恐怕很多要灭绝。当然今天说的这款苏东坡都非常喜欢的美食,目前还不算珍稀鱼类,当然如今野生捕捞就不允许了,人工饲养还是有的。当年应该叫做鮰鱼,它的美味让苏东坡赞不绝口,创作了一首《戏作鮰鱼一绝》,将其与河豚和鲥鱼作比,“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与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所以这雪白河豚就被叫开了。到了清代乐山人胡世安写的散文《异鱼图赞笺》里说:“洄鱼,河豚药人,时鱼多骨,兼此二美而无两*,粉红雪白洄美堪录,西施乳溢,水羊胛熟。”更是在苏东坡的基础上对它添油加醋的赞美,眉山和乐山虽然各自一地,但是挨着近,对这种鱼就经常能吃到,自然赞不绝口。并且也引起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注意,还对其名称有详细记载:‘鮠’鱼,音桅,释名U鱼(音回),U鱼(化、获二音),(鱼果)鱼,鱼赖(癞)鱼,北人呼鳠,南人呼鮠,并与鮰音相近,尔来通称鮰鱼,而鳠、鮠之名不彰矣。(鱼果)又鳠音之转也,秦人谓其发癞呼为鱼赖鱼。生江淮间,无鳞甲,亦鲟属也。头、尾、身、鳍俱似鲟状,惟鼻短尔,口、目亦在颔下,骨不柔,脆。腹似鲇鱼,背有肉鳍,尾有岐。”有了这些名人记录加持,这个鱼的身价自然倍增,而且把它作为河鲜中的上品。在鱼类生物学上科学家们给它命名叫“长吻鮠”,是鲿科、鮠属鱼类。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虽然不是四川长江流域独有,但是不是江阳沽酒客矫情,这个同一种鱼类,生活的水域范围和周围的环境影响,它的价值和味道不一样,四川人做美食的能力又极具天赋,所以这个鱼假如吃它,最好还是尝尝川味做法。而且四川人叫法肯定不会用那么拗口的说法,我们有的叫它江团,有的叫它肥坨,不管叫什么,大家一直认为肯定野生的味道最好。沽酒客觉得既然可以人工繁殖和饲养,那么就不要去想太多野生的了。毕竟长江鱼类本来野生就比较稀缺了,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有点票儿,就飘了,没有买卖没有伤害,有点敬畏,对大自然好点,就是对我们自己好点。水库里饲养的其实也不是不能吃。不过这个鱼的做法,有人被其他区域的清蒸诱导了后,觉得红烧就要不得了。其实很多东西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肥坨小一点的清蒸可以,大点的做法就不要拘泥一格,川菜的魅力在于不同的尝试找出它合适的烹饪方法,当然你吃了一种方法很好,没问题,可以推荐,但是不要去轻易否定其他做法不好。因为泸州等长江流域的肥坨到了湖北石首那个地方,就是吹成“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人家宣传到了位,自然慕名而去,其实资格的肥坨还是川江泸州的肥坨,这里水质养育出来,比其他如石首来说的就要好得多,异地的泥沙味道太重了。所以这也算苏东坡吃上面的一点损失,不然就该写江阳肥坨王了。当然今天,写这个并不是炫耀泸州这个鱼有多了不起,因为它也不是独有,只是这段水质的优势罢了,最主要是还是泸州菜在河鲜的制作上独到的烹饪手法。即便不是河鲜,饲养的也能让人回味无穷。天然的食材我们当然喜欢,但是如果它有可能被吃到灭绝,我们就必须约束自己,人工能过饲养起码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人们追求美味而做出的过激行为,假如有一天,它消失在长江大河里,那么我们后悔药都买不到了。各位怎么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tsxg/1027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