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河豚欲上时(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食肉简史——人类痴迷肉类万年的历史》《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发酵圣经——蔬果、谷物、根茎、豆类》《24品脱的历史——啤酒与欧洲》《稀世珍酿——世界百大葡萄酒》《流浪的葡萄树:一部葡萄酒文化史》《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遥远的救世主》男主角丁元英:“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南怀瑾:“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古今中外,上至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对吃孜孜以求。无论是宗教界还是文化界人士,对于吃更是追求极致。孔子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第十》。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这就是有名的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张翰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为了吃上家乡的美食,张翰连官都不做了。
据统计,《英皇钦定本圣经》中“葡萄酒(Wine)”这个词总共出现过多次。《马太福音》第26章记载:在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就掰开,递给门徒们,说:“你们领受吃吧,这是我的身体。”接着,他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来喝,因为这是我的血,是为立约的,为许多人所流的,使罪得赦免。《圣经》把葡萄酒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最后的晚餐开始,葡萄酒就成了基督耶稣的“血”,成了一种神圣之物。
英国作家尼娜·卡普兰写的《流浪的葡萄树》一书,是关于欧洲葡萄酒文化的作品,以作者为第一视角,详细描述了从英国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关于葡萄酒的历史与文化脉络。
葡萄酒来源古罗马,古罗马就是葡萄树的根。据神话记载,葡萄酒是被诸神引入凡间的。不管在克里特文化,还是在古希腊文化里,葡萄酒都是上流社会的社交饮品和宗教饮品,它一度被称为“上帝之饮”,并逐渐成了权力、荣耀和繁荣的象征。
尼娜在《流浪的葡萄树》中提到,葡萄酒和葡萄树在《圣经》里提及多达多次。《旧约》多次把以色列比作一棵葡萄树,这株葡萄树让人们确信,上帝的许诺之地不光有牛奶和蜂蜜,还有葡萄和酒。《新约全书》则把耶稣基督视作真正的葡萄树,公元元年到公元10世纪这一千年多年的时间里,正是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把葡萄酒推向了基督教的至高象征。
在葡萄酒圣地法国,有很多葡萄园就是由教士们开垦出来的,比如著名的罗曼尼·康帝酒庄就是起源于中世纪的圣-维旺(Saint-Vivant)修道院;唐培里侬香槟王由法国修道士唐·皮耶尔·培里侬创建于年;教皇新堡产区是罗纳河谷南部的超明星产区,出产酒体丰满的红葡萄酒,教皇新堡曾是教皇夏日的行宫……
此前,咱们曾说过几期《食色性也》《美酒与咖啡》《葡萄酒历史与文化与品鉴》《中国酒文化漫谈》(大家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tsxg/10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