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张氏真盔甲鱼首个正式命名的盔甲鱼类

发布时间:2024/1/8 14:28:42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张氏真盔甲鱼头甲复原图。史爱娟绘

张氏真盔甲鱼标本照片。盖志琨摄

张氏真盔甲鱼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

张氏真盔甲鱼复原图。杨定华绘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真盔甲鱼目-真盔甲鱼科-真盔甲鱼属

■化石产地:云南省曲靖市

■层位与时代:西山村组,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

曲靖素有“鱼的故乡”之称,是4亿年前鱼类登陆地和人类鱼形祖先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早泥盆世脊椎动物化石宝库之一,也是古脊椎动物特别是古鱼类学家开展野外科考、发现并研究化石的“圣地”,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多数古生代鱼类——无颌类(盔甲鱼类、花鳞鱼类)、盾皮鱼类、棘鱼类及硬骨鱼类等,几乎都能在曲靖找到他们的踪迹。

发现于云南省曲靖市的张氏真盔甲鱼,在盔甲鱼类中“颜值”比较普通,称不上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但是“鱼不可貌相”,上帝虽为它关上了“颜值”的窗,它却为我们开启了中国盔甲鱼类研究的“大门”。

张氏真盔甲鱼在年被刘玉海先生首次描述,化石材料发现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寥廓山王家园采石场南山南坡。化石的主要特征:头甲大小中等,大致呈三角形;吻缘光滑,吻突不发育;眶孔较大,呈椭圆状发育在头甲背侧;角发育呈棘状,朝头甲的后侧方延伸,内角不发育;中背孔呈纵长的裂隙状;感觉管系统清晰,可见前眶上管,后眶上管,眶下管,中背管,背联络管,侧横管和侧背管;头甲纹饰由粒状突起组成。

张氏真盔甲鱼的命名过程

张氏真盔甲鱼,一听这名字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张氏真盔甲鱼难道真的姓张吗?”其实并不是的,说起它名字的来源就不得不提中国古生代鱼类化石的研究历史了。我国古生代的鱼类化石已有多年的研究历史。早在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满苏就报道了产自云南玉溪华宁地区古生代早期的鱼类化石,但这些化石由于保存的原因而不能鉴定到属种,因而满苏对其并未给予详细描述,也未附化石图版。而后在年,满苏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报道了云南寻甸地区的古生代鱼类化石,并附有两张化石照片。从化石图片来看,当年满苏所描述的鱼类化石属于盾皮鱼类和胴甲鱼类无疑,并极可能为滇鱼,因为后来在这一地区有滇鱼较为完整的化石资料。从其所描述的地层来看,鱼类化石的产出层位应为中泥盆世的海口组,这是对我国中古生代鱼类化石进行较为详细研究的开始。丁文江先生年赴滇东进行地质考察,于曲靖翠峰山古生代地层中也曾发现过泥盆纪鱼类化石,但未予以描述报道。其实包括丁文江、王曰伦、潘江等人在内的众多学者也先后在曲靖和武昌等地发现了一些零星的鱼化石材料,同样发现的鱼化石材料也未经系统描述,甚至有的已经丢失,但他们的有关文字记载对后来无颌类化石的发现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结合上述信息和当时地质部门的有关资料,刘玉海于年冬至年春赴云南考察泥盆纪鱼化石,先后调查了武定人民桥至龙潭村一带、安宁的八街和二街、曲靖等地,此次查明了一些化石地点和采集了部分鱼化石,主要为胴甲鱼类,此外还有少许无颌类碎片。由于这次得到的成果和信息令人对无颌类的研究前景抱有很大预期,于是刘玉海、张国瑞等人于年冬至年春再次赶赴云南,与当时在昆明工学院地质系任教的张欣平集中力量在曲靖地区和武定地区进行泥盆纪鱼化石调查和采集。此次野外调查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并且获得大量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为了感谢张欣平教授在野外工作中给予的帮助,刘玉海决定将张氏真盔甲鱼的种名赠予张欣平。而属名一开始被命名为盔甲鱼属,因跟三叶虫的名字撞车,后被改名为真盔甲鱼属。按“属名+种名”两者结合的命名方式,于是就有了它现在的名字——张氏真盔甲鱼。

开启中国盔甲鱼类研究的“大门”

张氏真盔甲鱼既没有长吻三岐鱼那样长长的吻突,也没有像小眼南盘鱼一样拥有四个“翅膀”,更没有像头戴“金钟罩”的橄榄纹曲师鱼那样的橄榄状“花纹”,它不以“颜值”见长,但张氏真盔甲鱼在中国盔甲鱼类研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张氏真盔甲鱼由刘玉海于年首次描述,并同时建立了盔甲鱼属。但是在刘玉海命名之前,外国古生物学家伊夫辛已经将该名用作寒武纪三叶虫的一个属名,根据国际生物命名的优先律原则,刘玉海于年将其属名修定为真盔甲鱼属,同时建立了真盔甲鱼科和真盔甲鱼目,而盔甲鱼亚纲予以保留。因此,真盔甲鱼属是整个盔甲鱼亚纲建立的第一个属,而张氏真盔甲鱼又是真盔甲鱼属首个被系统描述的属种。张氏真盔甲鱼是世界上首个正式命名的盔甲鱼类,它连同小眼南盘鱼、廖角山多鳃鱼的发现一同揭开了中国无颌类化石研究的序幕。

如今,对盔甲鱼类的研究正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从之前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单的“4亿年前鸭子和鱼的爱情故事”到“人类是如何从鱼类演化而来的”“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在帮助我们探究人类的演化历程、解开人类起源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纵观中国无颌类化石的研究历史,虽然只有几十年,但研究成果却引人注目。实际上,就无颌类化石的研究领域而言,这几十年中国是世界范围内研究活动最活跃、研究成果最丰富、最受古生物学工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xttz/1031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