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分布范围 >> 3亿年前一种会走路的鱼,逃过了4次大
谈到鱼会走路,似乎有些天马行空了,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大自然当中的真的存在一种会“走路”的鱼,它的名字叫腔棘鱼。
会走路的腔棘鱼腔棘鱼属于亿年前的物种,逃过了四次大灭绝,至今都还活着!
“灭绝”的物种
腔棘鱼在生物学界一度被认为是灭绝的物种,根据对腔棘鱼化石的研究,这种物种主要生活在白垩纪时期,与恐龙同一年代。
最早的出现历史可以追溯到亿年前的盆泥纪时期,腔棘鱼已经逐渐衍化形成,此前的研究认为,腔棘鱼已经在万年前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当中消失。
被认为灭绝的腔棘鱼谁都没想到在20世纪的现代社会,人们还能够见到活生生的存在。
腔棘鱼的发现是戏剧性的,年南非东伦敦渔民出海打渔的时候,在渔网当中发现了一直长相奇特的大鱼。
该鱼身长两米左右,身上的鱼鳞十分坚硬,呈现青色,船只上一位经验老道的渔民也没能看出来这是什么鱼类。
不过,渔民们也没有多想,海中鱼类众多,遇到自己不认识的鱼也是常事,于是就将这条鱼混杂在普通鱼类当中,一起带了回去。
体型庞大的腔棘鱼在抵达港口卸货的时候,伦敦博物馆工作的拉迪玛恰好看到了这条奇特的大鱼,被它独特的外形所吸引,拉迪玛就将它画了下来。
等回到家中,拉迪玛查阅有关鱼类的资料,发现在书籍当中,似乎并没有与自己见到的大鱼相吻合的品种。
好奇心驱使着拉迪玛弄清楚这个鱼的品种,于是拉迪玛向南非经验丰富的鱼类教授史密斯发去电报。
腔棘鱼的画像拉迪玛声称自己见到一种稀有的鱼类,但是自己没有办法在书籍上寻找出与这条鱼有关的线索,想要请教史密斯教授,并且附上了自己画的一张草图。
史密斯教授在收到拉迪玛的草图之后立马认出来,这个鱼类是远古物种腔棘鱼,吃惊的教授有些不太相信,又回访电报确认了一遍。
拉迪玛表示,自己确实亲眼见过这种鱼类,史密斯教授再次回话,让拉迪玛在伦敦等着自己,自己这就前往。
再次出现的腔棘鱼史密斯教授激动不已,连夜定了一张前往伦敦的船票,日夜兼程,终于抵达了伦敦。
两人赶忙前往东部的渔村,再次找到当地渔民的时候,渔民表示,这种鱼长得太奇怪了,在市场上卖不出去,自己只好带回家吃掉。
史密斯教授十分无奈,只得将鱼骨带回实验室。
经过DNA的对比鉴定,史密斯教授确定,这就是与恐龙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古老鱼种腔棘鱼。
腔棘鱼和恐龙同时代如果它活着,将会为人类研究远古生物做出重大贡献。
不过史密斯教授没有放弃,史密斯教授相信,这种鱼类能够繁衍到今日,肯定不止一只,虽然它在海洋当中很少,但还是有可能捕捞到。
于是,史密斯教授在南非东伦敦海岸发布了足够吸引人的悬赏令。
只是后来因为二战的原因,渔民出海受到限制,一直未能捕捞到腔棘鱼。
直到年,渔民们终于捕捞到了第二条腔棘鱼,渔民第一时间就通知了当地 府。
腔棘鱼府再通知到史密斯教授,一个活化石生物就此出现在人类的眼中。
后来陆陆续续又在其他地方捕捞到了有腔棘鱼的身影,它们都被很好地保存起来。
腔棘鱼物种
腔棘鱼体型庞大,成年的腔棘鱼能够长到两米左右,在发现的远古化石当中,在更早时期生长的腔棘鱼体型更加庞大。
专家推测,远古时期的腔棘鱼为了适应海洋环境,不得不进化出更大的体型来掠夺食物。
腔棘鱼化石它们腹部的鱼鳍宽而扁平,数量比普通的鱼类要多,这是由于从陆地到海洋当中还未进化完全的结果。
一项研究能够证明这一推论,那就是在腔棘鱼的体内,还存在有肺部,这种肺部在海中并没有发挥作用,但又不可能凭空演化出来。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在更早之前,腔棘鱼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后来陆地上的环境不再适合腔棘鱼的生存,它们便移居到了海洋当中。
腔棘鱼结构在没有完全了解腔棘鱼的习性之前,有的生物学家认为,腔棘鱼离开水源之后只能生活2个小时。
但是渔民捕捞上来的腔棘鱼表明,腔棘鱼可以在没有水源的陆地上生活17个小时!
可见当初作为陆生生物的腔棘鱼,即便是在海洋当中生活了几亿年之后,也仍旧没有完全退化陆地生存的能力。
腔棘鱼离开水仍能活生殖与繁衍
相比较自然界的其他物种,腔棘鱼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这是由于它们的摄氧能力低,新陈代谢缓慢,导致了个体发育周期漫长。
一般来讲雌性腔棘鱼的性成熟在50岁以上,雄性腔棘鱼的性成熟在40到60岁之间,而它们的寿命在一个世纪左右。
这样的生存习性与稀有物种洞螈相似,洞螈依靠着睡眠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到年!
腔棘鱼的生长过程不过腔棘鱼的生育可赶不上洞螈,腔棘鱼从怀孕到产子的时间为五年,也就是说它们在面对人类的大肆捕捞,自我调节能力极低,容易造成物种的灭绝。
而且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也有着较低的抗压能力。
在腔棘鱼的身上有着一层厚重的鳞甲,鳞甲的硬度比玻璃还要强十倍,根据研究这种鳞甲早在几亿年前就已经进化出来了。
腔棘鱼有很厚的鳞甲几亿年前腔棘鱼还是海洋当中的霸主,其中大部分原因就是这层鳞甲让它与其他海洋生物争霸当中占据优势。
无独有偶,另外一种被称作是活化石的生物鳄鱼,身上也有一层鳞甲,虽然不及腔棘鱼,但这层鳞甲同样起着很好的防护作用。
与腔棘鱼同一时期的恐龙们身上也有着厚重的皮层。
联想起远古时期,腔棘鱼曾在陆地生活,专家推测白垩纪时期,地球的大气层可能并没有那么浓郁。
白垩纪时代的动物太阳辐射大部分照射进地球当中,对地球产生巨大影响。
很有可能当时的地表温度超过60℃以上,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们为了应对太阳的照射,不得不进化出这种外皮来应对。
厚实的外皮也能应对外界气温的骤变,让生物们有着更多的时间去猎食。
腔棘鱼是如何存至今
目前人类所发现的腔棘鱼种类还很单一,远古时候的腔棘鱼种类还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在经历四次大灭绝,才导致了如今的稀有。
如今的腔棘鱼十分稀有这部分稀有的物种是如何逃过四次大灭绝的呢?
这一点,在科学界还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不过有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
腔棘鱼所经历的第一次大灭绝发生在亿年前的盆泥纪,海洋生物遭受到打击,这时腔棘鱼刚刚进化出独立的物种,还生活在陆地上。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这一时期已经有部分腔棘鱼进化出海洋生存的能力,出现陆生与海洋并存的情况。
腔棘鱼不断进化发展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三叠纪时期,腔棘鱼物种遭到致命打击退居到了海洋深处,而在陆地上的腔棘鱼全部灭绝
第四次大灭绝发生在白垩纪末期,此前的专家推测腔棘鱼就是在这一时期灭绝,可是坚强的腔棘鱼在海洋深处存活了下来。
依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强大的竞争力存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