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鉴别方法 >> 受戒汪曾祺梦想中的桃花源
《受戒》是汪曾祺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读起来一如他的散文,清淡如水,明白如话,温情如家。
小说淡化了情节,以片断式零散的画面呈现了庵赵庄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常,老赵一家的劳作,升斗小民的婚丧嫁娶,都襄括在作者的写作范围之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的暗生情愫点缀其间,如同一幅风情画上的装饰,美好但不夺目。
小和尚明海虽然是主角,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真正涉及明海的篇幅并不多。明海更像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故事的见证人,通过明海的眼睛,通过明海的体验,给我们展示了那个生活气息浓厚的烟火人间。
在那个世界里,人们各安其业,相处和谐,他们忙时劳作,闲时赶集,姑娘们关心时新的花样,小伙们喜欢花哨的焰口,他们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有盼头。这样的世界可不活脱脱就是一个“桃花源”?
一.隐晦含蓄的乱世背景
在小说里,作者有意模糊了时代背景,这表明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朝代任何时间,但我们还是能从支离破碎的情节缝隙里看出,当时的社会并不安定,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个乱世。
在故事的开头,交代明海出家的背景时,这样说过——“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明海是家中老四,所以他的出家就顺理成章。
为什么家里弟兄多就要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呢?隐含的意思是,孩子多了不好养活,当和尚有饭吃。连孩子都养活不了,可见百姓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的美好,这样的世道当为乱世。
也只有在乱世的背景衬托之下,庵赵庄安定和平的生活,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纯粹的情感才会显得格外的美好。
二.安居乐业的世俗生活
在庵赵庄这个小世界里,百姓们勤劳能干,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个个都是干活的一把好手。
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
做和尚也只是诸事百业之一,是人们过活求生存的一种方式,与种地打鱼并没有什么分别。和尚们并不用遵守什么清规戒律,他们吃肉,娶老婆,光明正大,百姓们也认为理所当然。和尚成为了服务行业之一,服务于人们生老病死的其中一环。
和尚们也像操持一份职业一样认真经营自己的生意。他们有入行门槛,要面俊声洪记性好,才能做个好和尚;他们要不停进修,要读书念经会焰口,才能揽到生意;他们要花样翻新,像耍杂技一样飞铙唱花焰口,才能受欢迎。
和尚们在寺庙里更像是搭帮过日子的一家人,工作之余他们也打麻将放松,重大节日他们也杀猪吃肉。
方外,世俗,在这里模糊了界限。这里没有佛法的超脱,没有人间万苦,和尚与百姓都是普普通通的俗人一个,有欲有求,有喜有乐,他们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三.懵懂单纯的少年情感
在这样一个单纯美好的世界里,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的感情像是一株幼苗一样慢慢地生发成长着。
他们的相识自然而然。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小英子的家就在荸荠庵的旁边,在最好的年纪,他们相遇;在最近的距离,他们相处,这大概就是“青梅竹马”吧。
他们的情感悄无声息。大英子出嫁想要时新的绣花样子,明海的绘画才能因此得以大显身手,他也因此与小英子常来常往。你来我往之中,两个人的情感悄然萌发,悄无声息。
他们的约定干脆利落。干活利索的小英子对待感情同样不拖泥带水。在确认了自己的感情之后,心直口快的小英子大胆直白,明海同样不含糊,大声的予以回应。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
在庵赵庄这个世外桃源,明海与小英子的感情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他们可以自然的喜欢,自由的恋爱,自发的结合,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符合人性,符合天性。这样的情感怎能不美好,这样的世界怎能不美好?
在小说结尾,作者写道“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既是在梦中,自然超脱了俗世俗务的约束,既是在梦中,自然融汇了世间万情的美好,如此一来一切的不合常理也就都有了解释。
这篇小说既写出了汪老梦想中的生活,也写出了他梦想中的十七岁,写出了“思无邪”的爱情的本来模样。
爱情里原本就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少年少女眉眼盈盈间,一切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