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鉴别方法 >> 30万尾小鱼在长江安家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王丽华)“南京市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工程水上工作平台项目”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暨公众开放日主题公益活动,8月3日在下关滨江风光带江豚监测站举行。30万尾细鳞鲴被投放到长江中,促进长江南京段水生生物资源种群修复和水生态环境改善。
增殖放流通过人工方法向江、河、湖、海等天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此次增殖放流是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建设工程的生态补偿措施之一,增殖放流的细鳞鲴是包括长江江豚在内的肉食性鱼类喜爱的食物。而且这种鱼能利用长江水体中的有机碎屑生长,是本土优秀的净水固碳物种,对稳固本土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有着重要意义。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建设工程是南京拥江发展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建设对完善区域路网、缓解南京过江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据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增殖放流只是降低生态影响的措施之一。为了规范涉渔工程建设,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选用低噪声设备和施工工艺,禁止渣土、泥浆、废水排放,施工场地周边安放驱豚仪和声学记录仪,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企事业单位投放之外,我市自年以来,已连续18年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年,全市投入财政资金万元,向长江、石臼湖、固城湖投放各类苗种多万尾,有效补充了繁殖亲本和生物资源,改善了水域生态。今年还先后指导多家沿江企事业单位做好涉渔工程生态补偿增殖放流,累计向长江投放各类土著物种万尾。
根据相关资源监测情况来看,长江南京段的渔业资源规格有所增长,数量有所增加,长江鱼类资源恢复趋势向好。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优化放流品种,加大濒危物种和区域特色物种的放流比例,推进放流平台建设,引导规范社会放流行为。
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联合主办,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江苏皓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办,南京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协办。
图为此次增殖放流公益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