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最懵三国三十黄盖火烧连环战船原型是明

发布时间:2024/12/3 10:46:12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中场面最大的一场戏,也是整个汉末三国时代的转折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由这场战争开端,一直持续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为止。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以火烧曹军战船的形式获取了战争的胜利,这是毫无疑问。在《三国志》中关于东吴历史的记载中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这相对于陈寿在其它战役上简要到极点的记录已经是非常全面了。可是我们从史书原文中只能确认周瑜采取了火攻,黄盖指挥了冲向曹军舰队的纵火船,然而具体的细节却并没有太多的描述。周瑜由于缺乏史料的记载,《三国演义》在描述这场史诗级大战的时候,作者罗贯中选用了很多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然后结合了自己对战争的理解进行了相关的推测。在这段故事中,黄盖诈降的“苦肉计”,庞统向曹操献上“连环战船”战术等等都是罗贯中以自己的战争经验进行延展和推测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罗贯中是将自己放在周瑜和曹操的角度进行的合理推测,并将其衍生成了小说的内容。这也得益于罗贯中在元末明初的张士诚起义军中多年的战争经验,以张士诚幕僚的身份见多识广,才能做到如此的水平。黄盖演义中的火烧赤壁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第一,点火的人,这个史书上写了是黄盖指挥部下以纵火船的形式点火。那么在实战中纵火船如何接近曹军舰队,这就是指挥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于是作者以自己的战争经验,设计了“苦肉计”和诈降的手段。为了不违背史书的原文记载,这场戏的主角肯定会有黄盖来扮演。第二,曹军舰队和曹军水寨在长江北岸,要将火攻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只能以东南风助火势才行,于是作者安排了诸葛亮“借东风”一场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罗贯中分复的战争经验,非常清楚长江上冬季的气候变化情况。庞统最为重要的是第三点,如何通过一把火将曹军舰队全部歼灭,让其没有逃生和救援的可能?为了将这个场景设计好,作者采用了连环战船的战术,并且让庞统将其献给了曹操。曹操得到这个战术后大喜,因为解决了北方军队不适应于水上作战的问题。如此以来,周瑜火烧赤壁大破曹军的所有条件都成立了,然后将其组织好放入演义故事之中,便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赤壁之战。然而上述的这三个条件都不是罗贯中凭空臆造的,实际上是在中国古代战场上有着实际经验的。作者只是将其进行模块化后,合理的运用到了小说之中。朱元璋因此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上述的这些战场设计都是合情合理的。罗贯中借用了现实中存在的战法和战例,将其细致的运用到小说故事中,从而产生了“文学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效果。从赤壁之战的整场大戏来看,罗贯中很可能是借用了元末明初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的战役作为原型,并结合史书上赤壁之战的线索,进行组织成的故事。而具体到连环战船这一战术,又极有可能参考了宋末名将张世杰所创造。这两个要点相结合,正好与史书上描述的黄盖观看曹军船队的景象颇为吻合,于是便进行了合理的戏剧化。陈友谅按照《三国志》描述,黄盖在向曹军船队纵火之前看见的是接天蔽日的船船帆和连绵不绝的大船。这些大船是不是都用铁索连在一起,成为连环战船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也有很多人主观的认为这就是连环战船。在我看来黄盖在很远距离上几乎不可能看清楚对方战船上的连锁铁环,如果他看清楚了,那他的眼睛堪比望远镜。而罗贯中在此处使用了连环战船这一战术,一方面是故事中战争合理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参考了鄱阳湖大战和元军火烧张世杰船队的战例。只有在这样合理推测下,才能很好解释为啥赤壁一把火会有如此的威力。张世杰按照史书记载南宋末年抗元时张世杰就多次使用了连环战船的战术,不论是在长江上,还是在南海上都对元朝水军形成了局部的战争优势。但是最终元朝水军还是用纵火的办法破了连环战船的战术,扭转了在水面作战上对元朝对宋朝的不利地位。这个办法也被朱元璋用在对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但是陈友谅水军并不是用的连环战船,而是用的楼船。楼船实际上和连环战船有着相似的特性,那便是攻击和防御非常强大,但是机动力不足。朱元璋利用其这方面的劣势,派出轻舟和艨艟组成的纵火船队突破其重重的火力封锁,一举将楼船点燃。张保仔从史书上最早记载的张世杰在襄阳水战中使用连环舰船被元军纵火船所破,到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南海海盗王张保仔对付荷兰人的大帆船,中国古代这一水军战术持续使用了近五百年的时间。时至今日现代化的钢铁军舰纵横四海,原始的纵火船战术已经完全无法适用。但是蓬勃发展起来的各种先进的鱼雷却成了这种战术的衍生,再次以高机动、强隐蔽和大破坏力的方式对敌军战舰的水线以下发动攻击。可以预见的是,只要舰船还在水面上航行,那这种小船针对大船的战术理念就不会过时,被改变的只是实施战斗和破坏的工具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jbff/104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