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生活习性 >> 挨妈妈批评的孩子,为什么却去亲吻妈妈
最近,微博上的一个短视频,感动了众多网民,尤其是家有宝贝的妈妈们。
视频中一个大概七八岁的胖男孩,因为作业写得不好,被妈妈严厉地批评。
在妈妈愤怒的眼神和严厉的批评下,小男孩的头一低再低,脸一红再红。男孩的眼泪已经顺着眼角向下流,可妈妈依然很生气。
这时,男孩轻轻地靠近妈妈的脸,偷偷亲了妈妈一下。这让本来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许多,也让怒气冲冲的妈妈忍不住笑了。
看了这个视频,让我们不禁想亲亲这个可爱的男孩,但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父母却总是认为,一定要将孩子训哭、训到难过好几天,这样才能达到让孩子认识错误的效果。
而如果没有看到孩子表现出沮丧、难过,父母就认为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
在《中庸》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达出来的情绪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中和”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既要认清存在的问题,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
短视频中的那位妈妈,已经知道孩子的问题所在,却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也没有正确地引导。
父母一味地批评孩子,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无从解决问题,同时,这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
父母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并引导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不会 孩子、影响亲子关系。
所以,如果想成为 父母,那么我们就要拥有一颗“中和”的心。用这样的一颗心去教育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离 就不会太远了。
#国学经典智慧育儿#
-End-
作者|茂源,一个十三岁男孩的妈妈,平时喜欢诗歌和散文,希望和孩子共同成长。
图片
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即删。
本文由
大鱼带娃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