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长江三鲜的尴尬鲥鱼河豚踪迹难觅,刀鱼

发布时间:2023/10/2 10:21:48   

刀鱼、鲥鱼、河豚被称为长江“三鲜”,是长江下游三种比较名贵的洄游性鱼类,其中刀鱼最早上市,因其鲜美无比,故排在“三鲜”之首。

鲥鱼和河豚同样以其丰富的营养和鲜嫩的口感被众人所推崇。

不过现在这些“河鲜”在人们面前已经变得十分陌生,就算在长江边长大的新生代年轻人,估计也很少见过。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工业化捕捞导致其数量锐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捕鱼方式的改进和效率的提升,让这些在长江中世代生存的土著鱼类遭受了灭顶之灾。

可以说,从人类文明诞生的数千年时间内,这些鱼类并没有受到人为捕捞因素的太大威胁,反而是进入到工业化时代以来,它们的生存状况变得岌岌可危,数量迅速减少。

其中鲥鱼、河豚,在长江中已经难觅踪迹,甚至一些持悲观观点的人认为它们已经灭绝。其中千百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推崇的鲥鱼,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脂肪、钙、磷和铁含量都十分丰富,王安石和苏东坡特意撰文称赞其美味。

但这种传说中的鱼类,据说已经有30年没有在长江中被发现,处于功能性灭绝的状态,甚至很多在长江边长大的80后一代,连它的样子都没见过,更别说体验其美味了。

鲥鱼平时生活在海里,当需要繁殖后代的时候,便通过长江口洄游产卵。每年的2月下旬至3月初,是它们洄游的季节。鲥鱼达到产卵期需要3龄以上,属于成熟较晚的鱼类。在上个世纪70年代,长江下游的捕捞产量有吨左右,但到了80年代已经几乎见不到了,短短10年时间已经让鲥鱼步入濒危的境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为过度捕捞,其次是一些水利工程阻断了其洄游的路线,导致人们很久都没有在长江中再见过这种鱼。“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的说法,也可能永远成为历史。

除了命途多舛的鲥鱼外,长江中另一种独特的鱼类——河豚,生存状态也令人堪忧。这种含有致命*素的鱼类(据称其*性比氰化钾还要*上五百到一千倍),自年以后已经很难在长江中见到它们的身影了。

据媒体报道,扬中市自年开展长江河豚人工繁殖研究,最初的几年每年都能弄到一些本江河豚。但从年起就很难再捕捞到,特别是年之后,基本上弄不到本江河豚了。

对此,长江边一位渔民这样说:

我们小的时候,哪里是这样的?数千里的长江到底有多少河豚,可能数也数不清……我们经常能在江面上看到大群的河豚出现……

与濒危的鲥鱼和河豚相比,长江刀鱼的境况要稍微好上一些。

自从长江禁渔之后,刀鱼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均有所增加。据中国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于年春季在长江江苏段的25个监测站点进行的摸底调查结果,江苏段的刀鱼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了,单网的捕获量同比增加了.7%。

这对于十分尴尬的长江“三鲜”来说,算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鲥鱼河豚难觅踪迹,刀鱼能否重新撑起一片天?这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话题。

可以说,长江刀鱼算是遇到了“好时代”,如果没有十年禁渔,刀鱼的命运恐怕要像鲥鱼和河豚一样,慢慢步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地步。禁渔之后,长江“三鲜”能否实现逆袭?随着刀鱼数量的增加,很多人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一个物种从濒危,到功能性恢复,再到无危,绝不是依靠禁渔几年就能实现的。

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一项复杂工程,除了禁渔之外,水上噪音、河道排污、水利开发、非法采砂等活动,都是影响鱼类繁殖的重要因素,只有多管齐下,共抓共管,慢慢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才是长江“三鲜”王者归来的根本之道。

虽然让已经难觅踪影的鲥鱼、河豚重新恢复种群密度,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刀鱼数量的增加,也让不少人看到了一线希望。也许通过十年禁渔,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禁渔,已经消失多年的鲥鱼和河豚,可能会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守望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shxx/1024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