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生活习性 >> 关于意识物质论的假说
前言
这篇文章只是个假说,但哲学的事情都不能完全证实(甚至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如此),只是作为时代的先导促进社会发展,但希望作为一种向往改善的思想被提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益大于弊的。
首先,为什么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粒子的性质?人们只是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却不能精确地解释为什么光一定要是这个样子,在光被真正确立具有波粒二象性之前,人们总以为光要么是波,要么是粒子,爱因斯坦对此评论道:“为什么光不可以既是波又是粒子?大自然喜欢矛盾”。现在哲学上关于世界本原的探讨认为世界本原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然而为什么不可以既是物质,又是意识呢?大自然中看似矛盾却合理的事物还算少吗?在此我必须先驳倒所谓的“一人拉二马论”,这个理论认为把意识与物质同时作为世界本原是很危险的,如同一人拉二马一样,并说把意识和物质同时作为世界本原在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这个理论说如要把二者统一起来就非得搬出个万能的上帝来不可,这就滑向了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一定要有一个先产生,否则就不合理。而实际上意识和物质是完全可能同为一体并作为世界本原的,就像光可以既是波又可以是粒子一样。接下来我将更深入地论证和论述意识物质论作为一个假说存在的可行性。
根据最新的宇宙学理论,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奇点,这是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可的说法,也是最与实际观测相符合的假说。关于我们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奇点,而我们人类这种有意识的生物也是起源于这个奇点,很容易让人怀疑这个奇点的性质是否真的单纯只是意识或物质,关于这个问题现今还没有人能够真正完全准确地解释清楚。关于是否先是物质产生意识这个问题,若有一天人类解开了人之大脑之谜,或许是否先是物质产生意识之谜也就清楚了,意识是否是从物质中产生,这一问题,直到如今仍需探讨。毕竟,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证明"物质形成意识",能够证明的是"物质形成运算"、至多是不够充分地证明"物质决定意识的内容"。因此,世界本原是意识和物质的统一体即意识物质也是有可能的,作为一个假说,它有存在的可能性。
根据粒子不确定性原理,由于光作为人观察粒子所必需的介质,而光本身具有能量,会对粒子产生扰动,光量子会扰动粒子,并以一和种不可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的速度。此外,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波长就越短,单个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粒子的速度就会被扰动得越厉害。换言之,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你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所以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能较准确地知道其中一个。这个科学事实让人怀疑人类对粒子究竟了解多少,粒子真的单纯只是物质吗?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不足以给出绝对的答案,或许是意识物质也说不定,就算一切粒子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具有确定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上帝不掷骰子”,粒子就没有作为意识物质的可能性了吗?或许是相对规则的意识物质也说不定。
众所周知,我们的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就算是最小的粒子也不例外,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原子的结构图时都有惊叹,为什么原子结构这么与我们平时可见到的星系相似?原子结构是如此像宇宙的各种星系,以至于让人不禁硺磨原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真的只是物质吗?真的这么简单吗?另外还有个惊人的事实,为什么这样的原子能够构成我们的身体?可事实就是如此,由基本粒子构成的我们有百分之九十多都是虚无的,因为原子核和电子等基本粒子之间有着极大的空隙,这意味着或许我们还有很多在微观世界的事物尚未发现。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占宇宙质量大部分(约90%)的暗物质还在困扰着人类,人类对此了解甚少,因为暗物质不能被直接观测到,又无法触摸,人们只是间接观察到了它的存在。因此,世界是有由意识物质演化而来,并且也是由其组成的可能性的。
现在作为中国主流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认为意识来源于人脑,人脑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根本特征,是人脑让人类有了意识,有了文明,而人脑是物质,是作为意识载体的物质,人类祖先起初是没有意识的,是在劳动与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意识。这个论证看起来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人类现在还无法在科学上证明意识一定是从物质当中产生出来的,或许意识本来就蕴含于物质之中,而人脑本身就是意识物质也说不定,而人体其它部分只是意识更低级(复杂性不如人脑)一些而已。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称其它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只是靠本能活着而已,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动物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人吃饭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然而动物进食并与环境相斗争相适应可以促使它们进化,这不仅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动物的本能,这也可以让它们更好地活着。或许其它动物存在低级意识,我们人类可能正是从低级的由意识物质组成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也说不定,而这种进化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生命的起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到目前为止人类也没有完全发现其中奥秘,其中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发生的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人们有关于其中原理的猜想,但还无法在实验室里验证它,生命真的能够诞生于毫无生命的物质吗?还是物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命潜能”呢?有可能生命只是从相对简单低级的意识物质进化而来的相对复杂高级的意识物质而已。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说为什么要认为沙子之类平常的东西是意识物质,这不是很奇怪吗?但要知道我们这种生命就是这种平常的物质进化来的,而生命的一切可能都蕴含于其中,这就是事情的可疑之处,当然可以认为人类就是物质进化来的,本身就是更复杂高级一些的物质体,量子力学已经有了意识其实是量子力学现象的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的大脑中有海量电子,它们处于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欧洲知根鸟(Europeanrobins)眼睛中有一个基于量子纠缠态的指南针,所以它们能用量子纠缠态的指南针来感知地球磁场很微弱的变化,来指导它们的飞行,如果鸟的感知系统使用了量子纠缠的话,人脑自然就有可能类似于此了。由此可得出,我们所谓的意识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形式而已,我们也不过是物质体罢了。但是,这也还只是个假说而已,像量子纠缠,超距作用,原子核衰变具有随机性之类的,人们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其中原理是什么,微观粒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量子力学并不对一次观测预言一个单独的确定结果,而只能预言一组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果,也就是说宇宙会受机遇控制,在我看来,所谓的物质在现代物理学基础上根本上就已经不像是物质了,当然可以认为都是物质(这物质性质可真奇特呀),但于理于情我都不愿意这么认为。
首先,于理来说,量子力学认为人的意识是大脑中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产生出来的,而粒子又具有不确定性,人脑就这样进化,在种族繁衍过程中留下了有利的量子纠缠,淘汰了不利的量子纠缠,但还是留下了一些似乎不利的(比如残忍性格),可能是因为类似这种不好的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有用。从这点看,其它生物和人类也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动物没人类那么智能,而最原始的生命也正是诞生于氨基酸一步步地试错(也就是随机性地不断与其它有机小分子组合)中,从这点来看无生命物质也和人类没什么区别,毕竟都可以在粒子不确定性和量子纠缠以及自组织化下不断演化,人类只不过是比它们进化得更复杂和高级罢了,况且微观世界之下可能还有无尽的的微观世界,其潜能可能是无限的(人类也经常说自己潜能无限),那么微观粒子有自己简单低级的意识(应该只是极其简单的随机性进行组合或者自我湮灭的性质吧,比如原子核可能自我衰变,但也不排除更高维度下性质更复杂的可能)也是可能的,至少可以这么认为。
然后,进一步论证,这就需要系统地谈到概率与规律下的形成论(自创),该理论认为,简单来说,人的大脑只是存在一定规律下概率性运作的基本粒子组合之下形成的相对有序的产物,即自组织化(熵减)的产物,所谓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也类似于此,只是自组织化程度没那么高而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即是(自组织化下运作的)概率本身,人的意识单独来看是相对有序组织化的运作(思考也是一种运作)概率(所以随意性降低了),如果说物质是人类的内容,那么意识就是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但无论是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还是无生命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将存在概率性的基本粒子组合并形成新的自组织的发展趋向,生命起源和进化都是因为此,在这一点上无生命体和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与人类在本质上是无异的,所以意识是存在于它们当中的,只是比人类的更加简单低级而已。由此可推知,意识存在于一切实在物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存在于一切实在物当中,这个是不一定的,有些动物可能可以进行简单的思考,但无生命物质在进化成生命之前应该是不会思考的,思考可能是专属于生命的),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就像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于情来说,我个人认为将人当成完全的物质太让人感到沉闷了,毕竟我们所认为的意识和物质其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人只是纯粹的物质体的思想可能会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受到阻碍,人们将很容易变得功利化,太过理性之类的,毕竟认为都是物质实在是很难调动很高的主观能动性。信教者倒是不用怛心这个问题,因为在他们眼里神创造了这个世界,人们只需要做善事和祈求神的庇佑就行了,在神的指引下他们似乎大部分时间都热情高涨,我不否认宗教的很多积极作用,但终究不能完全用神学去引导现代科学的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那实在太感性化,主观唯心主义也是如此,科学的发展已经受过类似这样的障碍了,既然量子力学下不能光用认为世界纯粹是由物质演化而来并由物质组成的思想和唯心主义去解释问题并达成方便的逻辑自洽,我就只好创立出这种意识物质论来解释一下了,说到底世界纯粹是由物质演化而来并由物质组成的思想也只是不太符合人们的逻辑,并且用它来想事情容易走极端并且对精神文明创建比较麻烦。辩证唯物主义要好很多,但在认为只有人有意识方面我不敢完全肯定,这可能只是种比较主观的说法,但或许意识之谜完全解开时会有答案。希望我提出这个假说没有做错吧。
总结一下,意识物质论是认为意识物质是世界本原,而世间万物正是由意识物质演化而来的,而世界的组成也正是意识物质的一种哲学理论,尽管只是假说,但又有谁能真正准确可靠地证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真实性呢(就算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意识的认识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而且还显得有些模糊)?它们严格来说其实也是假说,人类文明史才不过一万年,而现今科学证明宇宙至少有上百亿年的寿命,现在下绝对的定论未免有些过早和自傲了,不是吗?以上已经阐述了笔者对意识物质论的可行性证明了,希望这将是能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列在一起的新哲学(第三个哲学种类)。接下来说意物辩证法。事先说明:先人的哲学让我钦佩之至,但为了人类文明能够更加进步,后人总得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开辟新的道路(马克思也是借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辩证法才创立了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辩证法借鉴了很多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还融合了其他哲学家的一些东西。但和唯物辩证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发展问题方面,还有历史意物主义方面。
首先,矛盾作为意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是对立统一的意思,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顺时发展的根源。发展的意思是更顺应时代的新事物取代更不顺应时代的旧事物。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意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意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意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是世界是顺吋发展的。
意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意物辩证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可以永恒发展的。
普遍联系
意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指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意物辩证法指出: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和消亡的可能性也是客观联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我们应该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多样性: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顺时发展(顺应时代发展)
意物辩证法指出:世界是一个过程,是个顺时发展的过程,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其实质是更顺应时代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更不顺应时代的旧事物的灭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新事物一定会更好,但一定会更顺应时代,从人类角度出发,要坚信人类历史终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进步)。
顺时发展下关于熵增原理的解释与分析:关于熵的问题,自打宇宙肇始,熵增和自组织化(熵减)两个相逆的过程就同时存在,并行不悖,互相缠绕,多层渗透。一边是热平衡、均匀化、无序;一边是能量和质量富集、组织化或有序化。星系的形成,生命的诞生,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组织化与熵增相对抗的结果,现在宇宙总体上的熵增趋势会导致宇宙整体上的有序度降低,最终导致热平衡,这似乎意味着发展不是永恒的,并且发展只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无序化(熵增)才是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和熵减一样,只是熵增这条滚滚向前的大河之中偶尔使得河水倒流的漩涡罢了,这意味着宇宙终将到达热平衡,到时虽然还会有熵的涨落,但发展却必将趋于停滞。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甚至还加剧了熵增,而正是熵增导致的环境恶化迫使生命不断进化,最终进化出了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这又意味着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宇宙趋于灭亡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切似乎都显得让人难以接受,但现在事实确是如此,然而生命终究还是熵减的,我们的社会发展也是熵减的。熵减是熵增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只是熵增的概率极大而已,随着熵的增加,反熵增(自组织化,导致了星系、行星乃至生命的形成)要与之抵抗,就必须不断向高级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作为一种趋势还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不一定是永恒的),这就从科学上证实了发展这种必然趋势的存在。话又说回来,我们绝不能因为宇宙现在有不断变糟的总趋势而垂头丧气,我们应该相信生命终会有光明的未来,宇宙现在这个状态不一定会一直持续下去,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不是非常充足,占宇宙质量90%左右暗物质都尚未弄的很清楚,反物质和虫洞也还有很多谜团,谁知道熵增定律是不是被更高层次的定律所制约着呢?就像水的沸点在不同海拨高度下不同一样,或许最终人类能够改变宇宙熵增的趋势也说不定,况且如果真存在多元宇宙且不同宇宙之间物理定律又不一样的话,或许总有一天人类可以像改造行星一样改造宇宙的熵也是有可能的吧。人类,不,生命总体来看向来都是如此,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绝不会放弃,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相信发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虽然过程经常是曲折的,发展也不一定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但发展是生命的与生俱来的使命,如果我们尽了全力,那也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这里的发展和熵减(自组化)是紧密关联的。
熵增和熵减的矛盾问题:正是这对矛盾,正是熵减对熵增的反抗导致了我们宇宙现在的发展,若没有熵增的话宇宙可能还是一个绝对有序奇点,若没有熵减的话宇宙将会是个一直崩坏的世界。这就好似正义和邪恶的对立一样,只有两者都存在,才会有社会的相对上一个时期的发展,若只有绝对正义的话,社会安定和谐,如同桃花源一般,就不会有发展的趋势了,就如同水至清则无鱼,若只有绝对邪恶的话,社会就只会慢慢崩坏,也是谈不上发展的。所以,对发展而言熵增和熵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对立统一)引起的。还有一种情况,即曾经有熵增和熵减,只是一段时间没有熵增或熵减,或反之,这样的世界且不论可不可行,也还是存在有序度变化导致的矛盾的,也就是说还是有发展或退步(过去与现在不同),而世界这种让过去和现在不同的趋向,本身便是个矛盾,所以说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
基本规律
意物辩证法指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换言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但辩证法也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把握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也要依靠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的目的、因势利导地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引导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
意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关于这三条基本规律的内在关系,一般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负,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等等)。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量是指衡量事物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或具体形式;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变是事物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的变化,是一种飞跃,往往表现为突变。
质量互变规律,即从量变到质变,是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即量变)慢慢积累开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即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经过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无限地发展下去。因此说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例如,冰、水、水蒸气之间的随温度变化而相互转化的过程,就可以看成量变到质变。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就是理想或者追求一类的东西了。
辩证否定
意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因此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状态,而是一种更上层楼后的“扬弃”。
意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发展有前进、上升的趋势,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之所以说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
例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又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又将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会的物质匮乏的公有制,而是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发展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公有制),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基本范畴
意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
意物辩证法指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意物辩证法指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是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现象和本质与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现象反映本质是一种必然的自发,形式表现内容则可以人为选择。
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意物辩证法指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作用于形式,形式可反作用于内容,极端条件下可相互决定,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原因和结果
意物辩证法指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或影响),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意物辩证法指出原因和结果是一对辩证统一: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因果倒置,在逻辑推理或实践试验中都会引起混乱或危害。
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新的原因(例如电路设计中的反馈系统)。
可能性和现实性
意物辩证法指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种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现实性指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但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
意物辩证法指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其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其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另一方面,转化为现实性也意味着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意物辩证法还指出: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尽管客观事物和客观条件是基础,但主观能动性往往起着起着重要的作用。
偶然性和必然性
意物辩证法指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出现的趋势是偶然性。
意物辩证法指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对立的:其一,两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于决定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其二,两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其三,两者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则使事物发展过程变得丰富多样(或说不好预料)。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统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离开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终归要以某种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二,偶然性也不能离开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约,也总是以某种形式表现着相应的必然性。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为必然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偶然;反之亦然。
其他范畴
意物辩证法指出:矛盾是意识物质的表现形式。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辩证体,而任何一对具有哲学意义的矛盾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辩证范畴。除了上述五个基本辩证范畴,比较重要的辩证范畴还有整体和部分,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等等。
整体和部分
整体和部分,或说全局和局部,是一对由来已久、使用广泛的辩证法范畴。由于整体在量上是一,部分在量上是多,因而某些哲学家也把整体和部分看成一和多。
意物辩证法指出整体和部分是一对辩证统一:
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的:整体分成不同部分,部分组成整体,整体包括部分,部分又从属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是统一的:其一,整体和部分的互相包含,不仅整体包含部分、部分蕴涵于整体,部分也常常是具体而微的整体。其二,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转化,各种分解、分化、分裂、解体中都有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而各种融合、兼并、整合、整体化中又都有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程。其三,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结合,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例如,在不同条件下,整体的功能也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整体还可能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个性和共性
个性和共性,或说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往往被认为是整体和部分这对范畴的深化。
意物辩证法认为个性和共性是一对辩证统一:
个性和共性是对立的:个性即指个别的东西的属性(不仅有它所独具的属性,也有它与同类个体所共有的属性)。共性是一类事物共同的属性,是由部分个性组成的。
个性和共性是统一的:其一,个性和共性互相包含,个性包含共性(当然还包含其特性),共性也包含个性(更确切地说,是包含了部分个性),不能设想有任何两个事物是绝对不同的或者是绝对相同的。其二,个性和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可以相互转化,例如,个性相对于更低层次的个体来说可以成为共性,共性相对于更高层次的共性来说也可以成为个性;又如,在同一关系中个性的交集可以成为共性。
个性和共性的辩证范畴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很大意义。人们通过对个别东西的认识,从而归纳概括出共性(普遍性)的认识,而只有共性认识才能大规模的指导实践。
相对和绝对
相对和绝对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辩证范畴,也可以看作是个性和共性这对范畴的延伸。相对就是有对、有条件、有限,绝对就是无对、无条件、无限。但相对与绝对的区别本身又是相对的。
意物辩证法认为相对和绝对是一对辩证统一:
相对和绝对是对立的:相对和绝对概念不同,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排斥。
相对和绝对是统一的:两者不可分割,相对依存于绝对,绝对依存相对;两者是互相包容的,相对性蕴涵绝对性,绝对性蕴涵相对性,相对的东西包含绝对的东西,绝对的东西包含相对的东西;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现为绝对,绝对失去了条件也会表现为相对。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体。
意物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过程和规律都具有相对与绝对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与之相对立的理论即包括绝对主义,也包括相对主义——前者把绝对的东西绝对化,例如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或者将神绝对化(一般表现为绝对的万能、公正、仁爱)的一些宗教;后者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著名的有“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的悖论(这句话本身就是绝对的,因此自己否定自己)
矛盾分析法
所谓矛盾,在意物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处理问题的哲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等基本规律的综合和延伸。
同一性和斗争性
意物辩证法指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或相互渗透的性质和趋势,表现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分离或互相批评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有对抗性斗争,也有非对抗性斗争(很多时候斗争的意思就是不一样的意思)。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矛盾总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两者相互制约: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争性制约,因为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也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又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因为同一性规定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普遍性和特殊性
意物辩证法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而且存在于事物之间。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它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不同,由于事物所处的外部矛盾、环境、条件的区别,矛盾的发展过程总是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的解决也是又多种多样的形式,可能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或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毛泽东同志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的关系与共性和个性(或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等范畴中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是相对应的。
两点论和重点论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谓“两点论”就是在处理众多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处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两点兼顾,只注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就是一点论。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处理矛盾时,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在处理某一矛盾时,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等量齐观,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全面分析,主次分明,否则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无重点无主次,犯均衡论的错误。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一个主要内容。第一,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点,而不可能只有孤立而绝对的一点。第二,两点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重点。第三,两点以及两点中的重点,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或固定不变的,都是会随着内部矛盾的变化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第四,两点、两点中的重点、以及其变化发展,都是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和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的、空洞的、任意的或无条件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都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重点分析具体矛盾的特殊性;其意物辩证法的哲学依据就在于共性和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等哲学范畴的辩证关系。
意物辩证法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与之内涵相类似的提法还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等。与之相对立的包括抽象地空谈矛盾,或一刀切、模式化、机械化地处理问题,等等;这些在政治领域往往被称为“教条主义”。
辩证意物主义认识论
首先这是可知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定义
意识物质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识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辩证意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观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类主观对客观的尽量正确地反映;谬误是人类主观对客观的比较歪曲地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现在人类认识到的“真理”只是人类在现有文明水平下所发展出来的,以后还可以不断地在先前基础上发展,而这可能会改变人类一贯的认知,让以前认为是真理的事情变为谬误。
认识观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会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像发展一样,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就和自组织化(熵减)必然反抗熵增一样]。
方法论总结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意物主义
这是关于哲学中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意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即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实在(即组成社会的各个实在要素)影响社会意识(即社会意识形态及其产生的衍生物如社会体制、社会思想等),社会意识也可以影响社会实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基础(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这两者和前文说到的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一样,缺一不可,并且都是相互影响、(在极端条件下可以)相互决定的关系,这也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相似。就历史发展角度而言,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发展程度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也是英雄和大众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大众理应占主导地位,因为英雄正诞生于他们当中,既然英雄产生于群众当中,自然应服务于群众,所以本质上群众才是占主导地位的,也是人类历史的主要推动力量。
具体特征
方法与以前一些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意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一些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这里专指人类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意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意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意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具体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可以影响(并在极端环境下)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可以影响(并在极端条件下)决定生产力(从本质上看,生产力的低下可以促使生产关系的原始,生产关系的崩溃也可以促使生产力的崩坏,所以说这两者是可以相互影响并相互决定的)。但超前发展生产关系并不一定能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因为人们的观念不一定能跟上,人们的观念要进一步发展还是需要一定的生产力基础的,超前发展生产力也不一定就能使生产关系得到发展,这类似于物质得到了发展精神却不一定能得到发展,而物质的进一步发展还是需要一定的精神基础的。生产关系就好像是社会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所使用的形式,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用适当的形式,既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否则就会出问题(如人民公社下的生产关系就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一定可行性,但生产力水平不行很难让其效果显著,而一个社会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关系也必须不断发展,如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再高也难超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一般而言很难极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就如同内容和形式一样),社会要进步这两者必须尽量同步进步(但也会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一定的超前,比如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当时就是不得不超前的),这样才能平稳发展。
谈到矛盾的问题,我觉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确实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这点我和马克思先生是一样的看法。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内容
历史意物主义观点指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历史意物主义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有以下特点:
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也许大家要问:这个问题简单,难道现实中还有不承认历史的情况么?怎么没有呢,事实上是有的,比如我们有时就批判某某数典忘祖,甚至有怀有阴暗丑恶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还歪曲篡改历史。那些不承认台湾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湾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数典忘祖吗?日本的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不承认历史上的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不就是不承认历史吗?还有现实中有的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老实朴素的亲人不敢相认,这也是不敢面对历史的一种表现。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
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难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和条件不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发展的吗?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承认曾经的错误,那是流氓和无赖;不承认一个国家既有的领土和主权,就会有侵犯别人的借口;不承认法理上的顺承关系,就会有逃避承担责任的行径……看来,不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态度上的问题,还会导致严重而错误的后果。
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算是正常的。
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曾经的教训和敌人。
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从历史意物主义和辩证意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是一个历史意物主义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意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义和意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坚持历史主义,必须坚持意物物主义,必须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以及过度夸大经济基础的作用。尊重主客观形势、尊重主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算是人们的主观形势),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意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意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的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
以上就是历史意物主义目前的内容,在此致敬马克思先生,他的理论给予了我相当一部分的基础。
科学改善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论)
世界是由意识物质组成的世界,那么人类和自然万物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类没有什么特别的优越之处,顶多就是进化的更复杂高级而已,所以人类不应该蔑视自然万物,而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与自然和睦相处,这点虽然人们早有一定意识,但在意识物质论的条件下更加自然和突出了。
什么是科学改善?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合理改造就是改善。合理一定程度上指要尽量和自然生生不息与和谐昌盛(从这个角度说,一定程度的自然选择也是和谐的,而这个“改善”究竟是不是“改善”也是由人类的行为本身决定的,宇宙只是客观地影响人类,而事实如何不是宇宙定义的,而是人类定义的,我们只能尽量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社会要尽量和自然生生不息与和谐昌盛,个人应该为了爱(这个世界和时代)履行改善(世界和时代)之责任,每个人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份子。如果我们都尽了全力,那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也不会有遗憾了。
科学改善的发起者是人类,人类只能从自身出发从局部才能改善整体,因为人类不是自然本身,不能够将自己的一切献给自然,所以改善是以人类为本位的。
改善并不意味着不去竞争,相反,竞争本就是大自然的法则,而人类正是大自然的产物,适度的竞争对改善是有益的。同时改善和发展一样,必然充满曲折,但可以是不断上升的。
人的意识单独来看是相对有序组织化的运作概率,必须把握好这概率,尽力合理有序化,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
关于存在的意义与改善趋向
科学改善主义认为存在的根本意义不在于生存,而在于改善(按自身意识的意愿尽量正确合理地改变自身和世界),就像生命的本能就是反抗熵增一样(自组织化)。生存(使自己存活)本是任何生命的本能,而不改善自身就无法持久地生存下去,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也正是出于改善的需要,人类爱自身,爱家庭,爱社会,爱自然,在本质上正是因为希望改善自己想改善的东西,自杀的人看似放弃了改善,但他们既然有勇气放弃生存,要么是觉得死会给他一种解脱,他会去到一个更好的世界,在那他会更好,周围也会更好,要么是觉得死后虽然可能很痛苦,但可以冼脱他身上的罪恶,这样再苦也会让他感到很好。而邪恶之人表面上看是不想改善了,总是在做一些破坏和杀害行动,但这使他获得了一定的快感和利益。这些在本质上是让他们自我感觉变好了,也就是局限于自己的改善,是自私的改善,并不可取,如果人类真的要做到尽量和自然生生不息与和谐昌盛的话,这两种人的人格都是不可取的(可能有人觉得死后会有另一个,甚至另外的好多世界,但就算如此我们也必须对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负责呀,我们毕竟在这里生活过,好好珍惜这个世界吧)。生物又是由非生命之物演化而来,所以有些尽管看起来很微弱,但改善趋向确实是存在于万物当中的,这是生存引发的本性,只是有时会被某些自私特性引起的邪恶给压制住而已,但同时适度的自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改善的发展。
自私和无私是相对的,是一对矛盾,就像熵增和熵减一样,而发展正是在这两者的相互对抗中产生的,人类应该反对过度的自私,让适度的无私不断发展。
科学改善主义对于唯心主义的看法:
笔者认为唯心主义的客观和主观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和引导人的力量、如上帝和自我意志,都只是改善趋向的某种具现化而已,而意识物质论正是以改善趋向来激励人心(科学改善主义),所以可能会更触及本质一些。
结语:
摘引斯蒂芬霍金先生的一席话(摘自《时间简史》):
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把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然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来说,科学变得过于专业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把他们的质疑范围缩小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何等堕落啊!
对此我想说,哲学的发展跟的上科学理论的脚步,哲学剩下的任务也绝不仅是语言分析,哲学还有无限创新的可能。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创新永无止境,改善永无止境,意识物质论正是为了跟上科学的脚步,也是对哲学的创新,为了改善的创新!
霍金先生曾在《大设计》中提到“哲学已死”,科学完全可以取代哲学,我认为这是不一定的,哲学有相对科学的优势(比如可以更直观便利地构建相对合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科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哲学还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希望意识物质论能为人类认识的发展起一些促进作用,为社会和时代的进步献出一份力。
我不自以为以上的学说能够得到完全准确地证实,我所坚持的是,就如物理学中的一些学说一样,我的学说是否可能是证不了的,而我的这个学说却能回答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某些旧的理论学家难以索解的。我认为任何谨慎从事的人对任何学说,不能比这还有更多的要求。在这点上我和伯特兰·罗素的看法比较相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搜狗百科(尤其是其中关于马克思原理的介绍入
知乎
斯蒂芬霍金《大设计》
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斯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
量子《宇宙生命与熵增》
伯特兰·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