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歪考桃花源记

发布时间:2025/4/23 11:58:21   

昨日细研《桃花源记》,发现陶渊明的文章有假大空的嫌疑,真的,考证给你看:

一、文中所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百度考证,秦朝兴衰于公元前-年,晋太元年间为公元-年,两朝相距余年。文中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假设当时某哥们仅带5男、5女所谓的“妻子邑人”隐居于此,按一对夫妻一对子女、20年一代、人均寿命60岁计算,年人口应达到多万人口,相当于现在大连市的人口数量,是丹东的3倍,东港的11倍。

文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可见村中人口不多,顶过过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可见人口真的很少,武陵人挨家吃,几天就完事了。再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可见村子地盘也不大,仅是一自然村落而已。

这就带来一个重要疑问:以桃花源的生态环境和和谐程度,当初那位老兄带来的人口的后代哪里去了?

按照我的推测,无非有以下原因:一是桃花源并非和谐社会,年期间屡经战乱,人口严重减员。二是桃花源并非环境友好型社会,多次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疫情,导致人口锐减;三是“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是吹牛逼,桃花源应该允许外出打工或子女出外联姻,或者村里的年轻男女逃婚严重;四是年前来的人太少,后代联姻近亲繁殖严重,生殖产品次品率奇高,或夭折或被遗弃;五是计划生育抓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在生孩子问题上,只允许抓阄,每50年才有一个许可指标。如此看来,桃花源并非极乐世界,“不足与外人道也!”

二、文中所提“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这个屌武陵人,毕竟捕鱼为业,不是导游或驴友,既然“缘溪行”,就想必不是“缘”长江黄河而行,即使“忘路之远近,”还能有多远?以至于后来,“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要是这个武陵人到海里打鱼,非回不了家不可。

再说还有个“南阳刘子骥,高士也。”我看也不比那个武陵人强。武陵人都辩不开东南西北了,他还“欣然规往”,最后“未果,寻病终”,还“高士也!”

这些文字表述,又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那个武陵人究竟做没做标志?标志是不是过于普通,自己也认不出来了?二是假设标志真的做了,那就是被外人移走了,换地方了?谁干的,不会是桃花源的人干的吧,因为人家“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按照我的推测,无非有以下原因:一是武陵人是把所捕获的鱼放在溪水中做标志的,相当于刻舟求剑,因此标志无法寻找,无法形成地理坐标;二是武陵人真的在溪旁岸边做了标志,待“及郡下,诣太守说此”时,可能过了很长时间,或者住址离郡离太远,等到把人领来时,岸边草木景象不再,标志也难以找寻;三是武陵人无非酒后梦游桃花源,醒来当真,吹出奇闻;四是南阳的那位高士,就像隐居终南山的那些高人一样,也想寻隐,不过此人不太高明,连武陵人都辨不开方向的地方,也想巡视一番。好家伙,死了也不知怎么死的,不足为惜啊!

三、文中所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感觉“山有小口”,就如今天的山洞或隧道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真是别有洞天!按照我的计算,“数十步”不会超过百步,每步0.6米,也就50米上下。而“初极狭,才通人”。能有多远呢,估计也不远,因为“复行数十步,”感觉“才通人”那段也就是数十步,不会超过50米。两段路程相加顶多百八十米。

这些文字表述,又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如果这段隧道是直的,那么“仿佛若有光”显得依据不足,仅仅百八十米的隧道,怎么会仿佛有光呢?二是如果隧道是弯弯曲曲的,是难以存在“仿佛若有光”的感觉的。三是隧道比较直,但略有弯曲,弯曲幅度很小,但是隧道的那边是“豁然开朗”。世外桃源和外边一样都是一个太阳,同样的光度下,怎么会感觉到隧道里那微弱的光线呢?

按照我的推测,无非有以下原因:一是隧道里就像今天的高速隧道,墙壁上安灯了。二是武陵人是晚上去的,是村子里的住户灯光映透过来的。如果真是这样,这个武陵人真不简单,竟然有晚上打渔的习惯,可敬可敬!

四、文中所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可见桃花源的人真的有秦朝遗风,商鞅变法时推出的条形田,这里的人还没忘记。不过“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就奇了怪了。秦朝时的外衣很宽松,而晋朝时的外衣讲究合体,秦人服饰遗风,怎么能与晋人相同呢?

按照我的推测,无非有以下原因:一是这个武陵人不太讲究着装,或是近视眼、色盲(与能看出隧道“仿佛若有光”有点矛盾),看不出年来服饰变化差异;二是桃源人在服饰设计上有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离开外界影响或指导,设计出与时人一样的服饰。三是即使秦人和晋人服饰外表差异看不出来,还有一点差异,武陵人就更看不出来了,因为秦朝时人是不穿内裤的,晋朝时人们已经知道内裤的重要性了。可惜那个武陵人没和桃园人一起上厕所,也没有拔下人家裤子看,所以当然无从感知。不过,这还增加了一个疑问,就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感觉这个屌武陵人生活作风真好,在人家炕上睡觉,睡了还几天,竟然看不出人家是喜欢光屁股的。

五、陶渊明笔下,感觉是在无形之中臭那个武陵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武陵人回去就去告诉领导了,还让南阳那个“高士“也知道了,说明这个武陵人不讲信用,人品真的不怎么好。

按照我的推测,无非有以下原因:一是这个武陵人是旅游促销爱好者,善于发现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绝非一般渔夫可比;二是太守倾听民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shxx/1058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