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动物眼中的人类因为人类而即将消失的中

发布时间:2023/5/16 11:25:28   

(文末有粉丝福利,评论有奖)

人类的文明是从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开始的。

早在几千年前的五帝时代,中国就非常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当时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大禹治水时,舜帝同时派益为“虞”。现在看来,“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官职,所以益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位生态保护官员。

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违者受到的惩罚很严厉。春秋时,《管子·地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可见其对违反保护规定者的处罚很残酷。

《管子榷》,明朱长春撰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也记载,当时制定了春夏秋冬的禁令,规定在生物繁育时期不准砍伐山中树木,不准在泽中割草烧灰,不准用网具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和法令的完善,为后来各个时期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01

动物眼中的人类

人类在改造自然,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就是一部改造自然的历史。与此同时,自然也在改造人类,无时无刻不显示自己的力量。当人类认识动物的时候,动物也在认识人类。它们拥有敏锐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可以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世界,感受人类感受不到的存在。我们同在一个世界,却看到不同的世界。

动物眼中的人类完全颠覆你的想象,很多鸟类具备四种色觉,它们可以看到人类看不到的颜色。蛇类具备红外感应能力,它看到的人类完全不同。

动物在认识人类,也在想着利用人类。乌鸦、野猪这些聪明的动物很善于利用人类创造的条件,繁衍自己的种群,因此它们的家族不断壮大。同时也有一些动物不擅长与人类打交道,日渐濒危。

动物眼中的人类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如果大熊猫会说话,它将如何看待人类?

人类确实在大熊猫的保护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保护,大熊猫可能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可是反过来想想,当年大熊猫家破人亡,也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造成的。如果没有人类,大熊猫可能一样活得很好。

大熊猫骨架

大熊猫是幸运的,人类及时觉醒,挽救了它们的命运。可是,还有一些和大熊猫一样濒危的物种,它们的家园被破坏,它们的种群被屠杀,可是它们得到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如大熊猫,它们的命运和大熊猫截然不同。难道它们因为不是国宝就该被淘汰吗?

02

世界将无穿山甲

还记得《葫芦娃》中的穿山甲吗?穿山甲为了营救二娃和老爷爷,被蝎子精抓住,掉下悬崖而死。遗憾的是,我们人类比蝎子精还要凶狠、贪婪。

穿山甲是一个古老类群,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万年。穿山甲善于打洞,前肢挖土,后肢推泥,遇到吵扰,它就会迅速遁土而去,故称“穿山甲”。中国人早在年前就对穿山甲有了认知,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这里的鲮鱼,也被称作鲮鲤,其实就是穿山甲。古人认为穿山甲身上布满鳞片,如鲤鱼一般,因此称之为“鲮鱼”。

穿山甲栖居于丘陵山地的树林、灌丛、草丛等各种环境,其洞穴多筑在山体的一面。它们随觅食时所挖洞穴而居,栖息一两晚,如果觅得地下的大蚁巢,停留时间就会长一些,吃完巢蚁才走。穿山甲白天多蜷缩于洞内酣睡,无洞不能度日;入夜外出觅食,一个夜晚常于数个山体中活动,达5~6千米之遥。

穿山甲的主要食物为白蚁,每当洞内巢蚁被吃光时,穿山甲便将拉在洞内的粪便用泥覆盖,以招引白蚁,日后再来挖食。

全世界仅剩的八种穿山甲。[图源:ToniLlobet,HandbookoftheMammalsoftheWorld-Volume2,plate]

过去,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市场常有穿山甲售卖,特别是在夏、秋季节。但近10年来穿山甲年年减少,国家收购部门基本上收购不到。过度猎捕利用是穿山甲资源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强大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穿山甲维持自身种群结构稳定性的能力,导致穿山甲种群逐渐衰退。

此外,穿山甲对生境选择极为严格。穿山甲是狭食性动物,进化程度低,对新的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也是难于人工驯养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们繁殖力低下,一般一胎一崽,每年一胎,因而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一旦被大量捕杀,其种群数量下降后就很难恢复。如果种群密度很低,就可能在某一地区绝迹。

03

最后一只斑鳖

和穿山甲命运相同的还有斑鳖——《西游记》中那位曾经驮着唐三藏师徒过河的老鳖就是斑鳖。如今,它们也濒临灭绝。

年4月14日那天,中国仅存的一只雌性斑鳖去世了,现在世界上仅存三只斑鳖。剩下的斑鳖现在也是风烛残年,时日无多,用不了多久,整个斑鳖家族都会从地球上消失。

斑鳖也称斯氏鳖或 斑巨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鳖,背甲可长达1.5米,体重可达千克。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斑鳖就在地球上存在了,曾几何时,斑鳖的家族非常庞大,广泛分布在中国的长江流域(钱塘江、太湖)和红河流域。

年约翰·爱德华·格雷最初描述斑鳖时的配图,由英裔南非籍自然历史插画家乔治·亨利·福特绘制。[图源:WikpediaCommons]

西周时期,周穆王在行 途中,遇到九江阻隔,无法渡江。情急之下,周穆王下令捕抓斑鳖和扬子鳄,用来填河造桥。这就是成语“鼋鼍为梁”的来源。这个典故足以证明早在西周时期,斑鳖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否则不足以填河造桥。

进入20世纪之后,斑鳖的家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20世纪60年代,随着污染加剧、环境恶化以及人类过度捕捞,斑鳖在长江的家族遭遇灭顶之灾,不久之后全 覆没。斑鳖家族的另外一支生活在红河流域,由于长期被过度捕捞,年之后也彻底销声匿迹。

直到20世纪90年代,斑鳖才受到人类的重视。那个时期,斑鳖只有苏州的三只和上海的一只。不久之后,苏州的两只斑鳖和上海的一只斑鳖相继去世。苏州只剩下一只斑鳖孤苦伶仃。不过,人类发现长沙动物园还有一只雌性斑鳖,于是他们在年保媒拉纤,给苏州斑鳖娶了长沙的老婆。从年开始,斑鳖夫妻相濡以沫。一直以来,斑鳖需要一个宝宝,为整个家族延续香火。可是,斑鳖夫妻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能怀孕。人类前后5次帮助斑鳖夫妻进行人工授精,可是最终都没有成功。就在第5次人工授精之后,雌斑鳖与世长辞,独留雄斑鳖一个孤苦伶仃。

过不了多久,雄斑鳖也会离开这个世界。

去世的雌性斑鳖遗体。[图源:sohu.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tsxg/1014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