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特殊习惯 >> 初见即是永别的长江白鲟,为何倒在了201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是博大,开放,包容的历史
因为博大,才能绵延五千年,因为开放,才能有大唐万国来朝,明朝的七下西洋,因为包容才有了多民族的繁荣。
中华大地目之所及皆是壮丽河山,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让我们更加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然而年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我国特有物种---却永远地听不到了。
年12月23日,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其实这个结论延迟了十年,多年的科学研究表明,长江白鲟的灭绝时间应在至年之间,
这条新闻像微不足道的浪花一样消失在年伊始,因为人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病 侵袭,经历了这次疫情之后,我们更加的懂得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总有些东西,要用消失来证明它的珍贵,长江白鲟亦是如此,
长江白鲟体长一般在2-3米,重量在-公斤,在我国又被叫做中华匙吻鲟,又叫中国剑鱼。
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因为它的吻部很长,像大象的鼻子一样,所以民间又叫象鱼。
长江白鲟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干流中,是我国特产而且极其稀有珍贵,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它们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存在了一亿五千万年,躲过了多次灾难,
更是见证了人类的诞生和崛起,更是见证了中华5千年的文明
更是见证了和它同饮一江水生物的诞生和崛起。
中华文明这么大的包容性,为何不能包容这种鱼类呢?
其实在3,我们最后一次见它,那一次是一条野生白鲟因为受伤被抓,
经过专家3天的精心救治,才挽回生命,被放到长江水中。
最后一尾白鲟摇着尾巴,拍出一阵小水花,游入茫茫长江,
没想到此一别,便是永远,没有“江湖”再见。
它灭绝的消息传出后,更多的人感慨是“初见即是永别”。
即使是研究了大半辈子长江珍稀动物的危起伟教授,也仅仅见过长江白鲟不到20次。
白鲟是长江里“水中老虎”,更是长江生物链中的最顶级捕食者,
那么既然是长江中食物链的顶层,为什么会永远地消失了呢?
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过度捕捞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一段话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密孔的渔网不入水中,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
现代捕鱼人,何尝有这种想法?
它的灭绝源于人类毫无节制的泛滥捕鱼,“迷*阵”,“绝户网”无所不用其极。
这样虽然提高了捕鱼效率,但对水域生态链造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美其名曰:为了生活,不就是几条鱼吗,灭绝了能有啥影响?
一些人经常会说,“历史上那么多的物种都灭绝了,也没有啥影响啊”?
古人都知道涸泽而渔的后果,我们现在的人反而不知道了,
长江白鲟的灭绝意味着长江生态系统永久缺失了一环。这个缺失也是生态位上的缺失,
这种影响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时间拉长,这种影响大深远的
第二个原因是:水坝阻隔洄游
白鲟的怀卵量很大,体重35千克的白鲟怀卵量便可达到20万枚,
因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白鲟的年捕获总量仍能稳定保持在25吨左右
民间更是有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 排大了不像样,可见当时多繁荣。
水坝的出现,长江的生态平衡慢慢被打破,一些洄游鱼类在水坝下撞得头破血流而找不到路。
洄游产卵路线被水坝分成了两个不通的区域,
自大坝建成后,大量的白鲟和中华鲟等都聚集在水坝两侧试图通行,等待它们的却是人类无情的渔网
第三个原因是:环境污染
由于水运价格的便宜,促使了长江水运的发展,自然就产生了许多利益链,
在长江沿岸各种采砂作业,工厂排污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
白鲟面临着食物短缺、产卵场破坏,
灭绝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词,沉重到我们不愿意提起,
没有人知道,地球上最后一尾长江白鲟在3和人类见最后一面后,
是怎样度过剩余孤独一生的,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只能用孤独残生了,
没有伴侣,没有子女,骨肉分离、洄游无路,无食可捕,环境恶化,可谓槁木死灰,难觅生路。
因为之前也有过灭绝灭物种过很久之后出的案例,
所以多么希望在长江的某个未知的角落里,还有几尾残存的白鲟
年1月开始,一则令人欣慰的消息了,
长江实施了十年禁渔,这十年注定要写入中国环保史册。
希望这十年可以重塑长江的生态系统,十年的休养生息换来的是年年有鱼。
每一个生命需要被尊重!
每一个生命也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