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龙生九子之——老九螭吻名称:螭吻,身份:龙生九子之老九又名:鸱尾鸱吻,形似:龙头鱼身特点:口润嗓粗,出处:太平御览历史起源螭吻,又名鸱尾、龙吻、鸱吻(音吃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鰲龙。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鸱”在古代指“鹪鹩”即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像这种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宫殿。人们还会发现,鸱吻的背上插一剑。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的剑。许逊是公元-年晋朝的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家住南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县令,感晋室棼乱,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或旌阳。鸱吻背上插许逊的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鸱吻逃跑,取其永远喷水镇火的意思;另一传说是那些妖魔*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螭吻生母大鱼外貌形态螭吻是中国传统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构件,它位于屋脊的正脊两端。由于其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即吻兽,取其灭火消灾。《说文解字》中,对螭的解释为:“螭,若龙而 ,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由此可见,螭是龙的一种,其和龙的主要区别在于龙有角而螭没有角。实际作用在古代建筑中,螭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回、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中国的古建筑大部分是木质结构,木质材料的最大威胁就是火灾。在中国的象形文字中,最早关于汉字“灾”的能指就是大火焚烧房屋的形象。如《说文解字》:“災,天火也,本作烖。籀文作災。火起于下,焚其上也。”古人对火灾的切肤之痛使他们在房屋建筑中着重考虑防火的问题。关于螭吻的防火功能,很多文献中都提到过汉代的“柏梁殿火灾事件”。东汉·荀悦撰《汉纪》:“柏梁台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建筑物发生火灾,除了人为因素外,由雷击而引发大火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封建正统观念里,天子所居的大殿螭吻被雷击是非常不吉利的征兆,所以通过反复实践,结合神话故事,创造了尾部起翘的螭吻这种独特的造型。经过现代科学证明,古建筑正脊螭吻的尖端部分会形成放电现象,其尖端与雷雨云所携带的电荷发生缓慢的“中和”,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消雷作用。螭吻发展到后来,已经出现了金属丝做成的龙头吐丝(吐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避雷防火的功能。*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果您有喜欢的妖欢迎留言给我们,我们会专门做一次专题文章。欢迎搜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omens.com/jwytsxg/10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