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华鲮……近万尾鱼苗摇头晃脑从江津米帮沱码头游进长江好奇了吧?这是江津在举行增殖放流活动11月27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生态修复和法制教育协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暨年增殖放流活动在江津举行。活动中,江津区人民法院与市鱼保处、江津区林业局共同签署协议,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其生境的保护修复。这个协议到底说了些啥?看重点!共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收容救护中心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收容救护中心,对伤病珍稀特有鱼类,和其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救治暂养,康复后即时放归长江。同时,每年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的人工鱼巢,优化提升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提高其自然繁殖成功率和早期资源量。此外,三方还将共同组织开展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促进野生渔业资源的恢复、种群数量的扩大、群落结构的改善和长江生态的修复,并广泛开展环境资源巡回审判和法治宣传活动,进社区、进校园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 策法规宣传。据悉,此次协议的签订,更有利于创建“司法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多方参与统筹推进”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联动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人人有为,人人有责”。看起来就很有意思对不对后面还有更厉害的对1.6万尾苗种进行标记以开展增殖放流科研监测及效果评估在随后的增殖放流活动中,放流了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华鲮等4种珍稀特有鱼类,以及 颡鱼、中华倒刺鲃、长吻鮠、鲢、鳙等5种常见鱼类,总计近万尾。此举将会进一步帮助保护区重庆段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完善。不光如此,在西南大学水产学院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剪鳍标记、挂牌标记、鳃盖标记、耳石标记等方法,对其中1.6万尾苗种进行标记,以开展增殖放流的科研监测及效果评估。西南大学专家表示,放流的滤食性鲢、鳙,数量大,将有助于消解部分水域富营养化问题,可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水生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具有重要意义。当天,多部门还联合在我区米帮沱码头开展了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omens.com/jwyxttz/10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