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小学生必须会背的70首古诗词,看看你掌握

发布时间:2023/4/22 11:48:57   

31.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 歌。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大雪满弓刀

3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3.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5.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今译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湖光秋月两相和

33.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 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词释义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九曲:自古相传 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今译:万里 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 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 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九曲 河万里沙

34.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 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离离原上草

35、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的诗除了状物抒情外,大部分都在讽刺封建统治,表达心中的不满。

诗词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浮萍一道开

36、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 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古诗今译

古诗今译: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

37、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tāi)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生卒不详。曾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全唐诗》存其诗四首。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

怕得鱼惊不应人

38、悯(mǐn)农(唐)李绅(shēn)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锄禾日当午

39、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背景 李绅(-),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古诗今译: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赏析: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 、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春种一粒粟

40、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背景: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古诗今译: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云深不知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jbff/1012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