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罗颖鸾文化类纪录

发布时间:2024/4/18 12:14:57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90111/6788354.html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罗颖鸾近日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该片仅在B站播放量就超过万次,曾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奖,深受各界好评。《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海报。讲坛结束后,罗颖鸾结合近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和趋势,就文化类纪录片如何通过“年轻化表达”吸引观众等话题,接受了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罗颖鸾在片场。买一本书收获好几个故事《但是,还有书籍》两季11集,用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串联起了“书”的生命之旅:写书、译书、编书、设计制作书、卖书、买书、藏书、借书、读书、卖二手书、买二手书……其中的每一道环节,都有美丽的风景。正如片中一位买书人所说:“书本身是一个故事,写书的人身上又有个故事,书的流转又是一个故事。所以你买了一本书,你不是收获了这本书,你收获了好几个故事。”《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海报。讲述这些故事,展现故事后面的人,正是《但是,还有书籍》所做的事情。从这部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书局编辑俞国林偶然发现,原西南联大总务长、北京大学秘书长、著名学者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期写过日记,于是迅速与郑老的后人取得联系,得知记录跨度近十年的日记手稿保留完整。俞国林提出要将日记出版,但因为日记本身带有私密性被拒绝了。往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俞国林每年都会跑到天津拜访郑老的儿子,两人成了忘年交,他的诚意、学识与决心终于打动了郑家人,在年出版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他用13年时间发掘了一部重要史料,出版后引发学界轰动;——《百年孤独》的青年译者范晔,每当译到满意之处,就幻想有另一个自己出现,拍拍范晔的脑袋说:小伙子干得不错。可惜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号称“古籍活字典”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南京图书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有两部都是他经手购置的。其中一部,买卖双方就像地下党接头一样,在路边匆匆交易。当时对方要价元,沈先生打开一看,没还价,立马给钱、拿书、走人。《但是,还有书籍》把这一幕场景做成了动画,格外有趣;——美国书籍装帧艺术家、设计师薄英,仰慕中国学者张充和的学识人品,历时4年,用3种木材、德国毛边纸和老式手摇印刷机为张充和制作了诗集《桃花鱼》;——国家图书馆有一个普通馆员顾晓军,被网友们称为扫地僧,通过闲暇时间自学了8种语言,包括波斯语、古希腊语……这些故事打动了不少人。沈燮元老先生上镜时已经98岁,纪录片传神地表现出他至情至性、可爱有趣的一面,让坐了一辈子学术冷板凳的他成为“网红”。他在片子里说过一句话:“过好每一天。”这位老人说出的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打动了万千网友,他们用弹幕向老人致敬。当观众看到这里,只要打开弹幕开关,就能看到各种颜色、各种字体的弹幕密密麻麻地铺满了画面:“过好每一天。”拍摄一部纪录片分几步罗颖鸾以书籍纪录片闻名,除了《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第二季,她还执导过《穿越时空的古籍》《书迷》等。但是,她也是纪录片《水果传》《活力南丝路》的执行总导演,后者曾在央视播出。如果追溯到从业之初,她还到武汉给杂技艺术家夏菊花拍过纪录片。多种类型、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实践,让她对纪录片有自己的理念。在“长江讲坛”,她根据亲身经历,讲述了“从无到有创作一部纪录片,总共分几步”。选择什么题材,决定形式与风格(有无解说?纪实还是诗意?有采访吗),亮点、创新点何在?如果有多集的话,分集逻辑是什么?怎么找到好故事和好的主人公?既要掌握足够多的资讯,又要找到作为媒介的那个人。可以分为纸面调研(通过相关书籍、报刊、杂志进行)、网络调研(使用各种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进行了解)、人际调研(请教专家顾问,走访圈内人士,打入圈子内部)、电话调研(通过电话了解主人公性格和表达能力)、实地调研(了解主人公真实现状、工作和生活环境,拍摄场景踩点)。罗颖鸾讲述了多个人际调研的例子——布衣书局的老板胡同,推荐了中华书局的俞国林,通过俞国林又认识了古籍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胡同还推荐了藏书家陈晓维,而在调研陈晓维的时候,发现他的书里写了美国设计师薄英的故事……爱书人、读书人、做书人,就这样一个一个串联起来。前期可以安排一个采访,结合采访进行脚本创作。如何跟拍摄对象相处?如何让拍摄对象更放松、更开放地表达自己?要选择合适的采访地点,令被采访者感到放松的地方,或者是和采访内容有关的地点。拍摄时不需要全都打光、正襟危坐,可以尝试和人物边走边谈,或者在人物做事的时候进行采访,采访对象会更放松,镜头也更富动感。要设法捕捉生活化、真实、有趣的场面,展现人物工作之外的另一面,凸显人物个性,呈现人物的反差感、更丰富的层次感。罗颖鸾在此讲了一些避免拍摄对象紧张的小技巧:不要一上来就拍,可以先互相熟悉一下;不要马上用很大的机器去拍,可以先架个小单反;不要把机器放在很显眼的地方,一开始可以放在不那么起眼之处。如何编排解说词、采访、纪实、音乐与画面,去讲好一个故事?解说与采访应该是相互配合补充,解说一般多为客观的事实与信息介绍,而采访更多地用来讲述细节、述说个人的情感体验。各元素巧妙搭配,营造出丰富的层次、舒适的节奏与不同风格(俏皮幽默或是沉静缓慢)。从专业的播音腔到更具个性化的配音,这是一个趋势。《人生一串》由导演陈英杰配音,他的烟酒嗓与片子基调相当吻合;《但是,还有书籍》由胡歌免费配音,吸引了不少粉丝;《跟着丁真探乡村》由丁真本人配音,其普通话虽不标准,但是真诚、接地气。一个片子的色调其实是很重要的,关乎你希望这个片子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和氛围。其实,一部工业级的纪录片,首先还需要“立项”,也就是找到资金;还要考虑成本、播出和回报,不过,那都是进入纪录片行业大门之后的事情了。在“长江讲坛”现场,有读者提问: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怎样进入纪录片行业?罗颖鸾回答:最重要的就是作品,所以无论如何,拿起手机、相机,先拍起来。第三季会坚持“慢节奏”读+:能否先介绍一下《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的筹备情况?我们看到,先导预告片已经在B站上线,很多人表示期待。罗颖鸾:前不久我们已经开始筹备第三季了,具体内容还不大好透露,可能会涉及一些学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故事。第二季每一集的时长已经比第一季要长,所以每一个故事它能讲得更有深度更丰富,第三季我们肯定在时长上也会增加。以这么缓慢的叙事节奏去讲述故事,又能让人安静下来看片子,这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做《但是,还有书籍》给自己定的一个基调。在这么一个短平快的视频时代,选择这样的一种风格是有一些冒险的。但我们想坚持这样做,因为我们纪录片里呈现的这些做书人爱书人,他们身上就是有这样的气质,对书的热爱,默默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面耕耘,在追求快节奏和流量的时代逆流而上。读+:关于“书”的纪录片,还有哪些创新的空间?和国外类似题材的片子相比,我们还有哪些可以努力的地方?罗颖鸾:读书类的纪录片,在形式上可能还可以再多一些创新,此外我们还想做一些更扎实更有深度的内容。跟国外类似题材片子相比的话,他们有一些纪录长片来反映文化人的思考和历程,国内这方面的片子特别少,之前有一部关于叶嘉莹老师的《掬水月在手》,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也希望可以做这类片子,希望能更多输出我们拍摄对象的观点和知识性内容。文化类纪录片还会继续“火”下去读+:您在讲坛上提到,“纪录片正在走向娱乐化”,这话怎么理解?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趋势是怎么样的?罗颖鸾:我先谈谈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年,央视制作的纪录片《望长城》,代表了中国纪实美学的兴起。央视当年有一个著名的栏目叫《生活空间》,它拍摄了很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也非常出色。年,《舌尖上的中国》现象级出圈,让它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级纪录片”,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你要问他纪录片,十有八九会说“舌尖”。它也是中国纪录片第一个成功的品牌,因此很多人也称年为“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平平,但在B站上线后却火速出圈,这让人们重新审视年轻人对于文化类纪录片的看法。文物类纪录片由此成为特别火的一个题材,敦煌、故宫、三星堆成为纪录片创作者竞相追捧的大IP。年前后,爱奇艺、腾讯、优酷、B站这些网络视频平台都进入了纪录片赛道,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制作“网生纪录片”,这是“网生纪录片”蓬勃发展的开始。当时出了很多爆款的作品,比如说《人生一串》《风味人间》等。题材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美食、医疗、运动竞技、宠物、文物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题材。美食类除了《舌尖上的中国》,还有《风味人间》《人生一串》《水果传》《早餐中国》等;医疗类有《人间世》《生门》《手术两百年》《中国医生》《闪闪的儿科医生》等;体育竞技有《棒!少年》《谷爱凌:我,18》《无尽攀登》等;文物类除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有《登场了,敦煌》《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等等。此外《无穷之路》《跟着丁真探乡村》也都很优秀。但当题材被挖掘得差不多之后,纪录片市场出现了题材日益细分化、垂直化,比如美食就把早餐、夜宵、烧烤、火锅乃至各大菜系、地域都拍遍了。另一方面,大家都在探索纪录片的新模式和新风格,纪录片的边界不断地被拓展,和综艺、真人秀、访谈、舞台剧、电影、vlog等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结合。比如纪录片+访谈节目的融合造就了《十三邀》《仅三天可见》,纪录片+综艺/真人秀的结合,有了《了不起的匠人》《奇遇人生》《奇妙之城》等片子,“立人设”的营销手段、vlog这种视频形态的流行,让第一人称主观视角成为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手段。这就是我说的“纪录片正在走向娱乐化”。娱乐化主要是因为纪录片需要实现商业化,观众现在喜欢看的多数是可以让自己放松解压的片子,比如美食、真人秀这些。出于商业化回报的考虑,现在各平台都在压缩纪录片的产量和成本。不过,包括电视台在内的一些机构还是愿意去拍一些有品质的片子。读+:那么,文化类纪录片会不会继续“火”下去?罗颖鸾:其实相比于美食纪录片来说,文化类纪录片的“火”还是相对小众的,是“小火”而非“大火”。但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心浮气躁的时代里,大家还是会去寻找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片子。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但是,还有书籍》?其中一个原因是让观众有获得感。大家现在都习惯在手机上刷各种短视频,但是在消耗时间的同时,也往往会有一种负疚感,可能会更加焦虑,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如果拿一本书来看,可能门槛又高了,他们可能就会把文化纪录片当“过渡地带”。人们看一部纪录片,或者被里面的人物故事打动,或者觉得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刷新了知识库,刷新了一些固有的观点。大家看完一集都觉得自己“有所得”,这是大家喜欢看这类片子的一个动机。我当然也希望,我们做了这个片子,大家看了之后,又有动力、有兴趣再去看书了。所以我们这种文化类的片子里面必须要有一些干货,要有知识的输出,同时你又要想办法让观众看得懂、看得下去。所以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人会喜欢看文化类纪录片的,而且现在的纪录片也逐渐走向了分众化,文化纪录片肯定会有一些固定的受众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文化类纪录片还是可以继续“火”下去。此外,我们有一种创作手法,既满足观众的期待,又有超出观众期待的东西。这就是“陌生的熟悉化”和“熟悉的陌生化”。“陌生的熟悉化”,这句话很好理解,因为文化领域很容易出现大众所陌生的东西,所以导演的任务就是需要把这些陌生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观众听,让观众了解熟悉甚至喜欢上它。但这句话还包含了另外一个意思,陌生的东西要用观众熟悉的东西去勾连,去引起观众的兴趣,然后再用观众他们所熟悉的语言去讲述,让它可以走进观众的耳朵,走进他们的内心。“熟悉的陌生化”是什么意思?比如《百年孤独》这本书,大家肯定都听过,但是你未必知道它背后的译者是谁。我们拍摄了这本书的译者范晔老师,观众就会有一种意外和惊喜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想到《百年孤独》这本经典名著背后的译者是一个这么年轻又有才华,甚至还长得有点帅的一个人。所以,“熟悉的陌生化”就是去讲述你所熟悉的东西背后的冷知识,可能一个事情一个东西是你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但是它们背后有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年轻化”的关键在叙事语言读+:文化类纪录片如何实现“年轻化表达”,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罗颖鸾:“年轻化表达”最重要的是语言,语言不光是解说词和对白那么简单,是整体的叙事语言,包括后期剪辑都在内的。关于年轻化有一个误区,就是滥用网络流行词语。我们一方面拒绝那些陈旧的陈腔滥调,但也要警惕使用网络词语。因为如果你希望你的片子是能够过几年之后还会有人打开来看的话,你需要保持它的“耐看度”,如果你用了大量的网络词语,可能过几年再回来看这个片子你会觉得非常尴尬。在拍《但是,还有书籍》的时候,我们把引入动画作为一个主要的亮点。因为我们拍的都是读书人,生活工作特别静态,整天两点一线埋头在书堆里,但是他们的内心活动、他们的“脑内剧场”又是特别丰富的,所以我们觉得动画是一种特别合适去呈现的方式。我们用到了特别多的不同的动画风格和技巧,包括二维逐帧动画,实拍结合动画,拼贴动画、实拍镜头转描动画、编程动画等等。美国书籍设计师薄英为张充和设计的诗集《桃花鱼》,我们采用了动画结合投影式,把诗歌里面的一些意象先做成动画,然后用投影仪把它打在书上。你还会看到书上有一些水光流动的效果,因为其中有一句诗是“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所以我们用灯把水光反射到纸面上,做出波光粼粼的感觉,用这种形式表现古典诗歌的意境、意象美。很多观众看了我们的片子,都留言表示要“给动画加鸡腿”,说明我们这些努力得到了认可。(长江日报记者李煦)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jbff/1037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