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诗意生活摭谈

发布时间:2024/8/21 12:06:21   

 关于茶道(艺)

谈茶

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自宋以后逐渐简化,至今日,茶已成增味的饮料。

东坡戏称茶为“叶嘉君”,此君性本洁,每片俱为精心挑选。饮者多,知音不多(知己即懂茶、惜茶),感动于茶者更是不可多得。

饮好茶者等于每日有佳人相伴,品之、赏之有“温泉水滑洗凝脂”之后的出水芙蓉般妙女拂身之感觉。如有屈原笔下的《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美态,更有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美的较高境界。

花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性淡较宜妇女适用,它疏肝解郁;黑茶(指所有的发酵、半发酵茶,如坨茶、乌龙茶、铁观音等)性温润,去油腻,解脂肪;绿茶性微寒,去温燥、解腻脂、提精神。其实,绿茶才为实质意义上的茶,其他的茶无论名气多大,都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茶了。因其余的茶,除花茶(花做的更不是茶)外,都是用绿茶中的粗叶或下脚料发酵而成的。而最好的绿茶又称毛尖,好的毛尖(绿茶)俗称板栗香、鸦雀嘴、绿豆汤。一斤茶要采七万个芽,其中不知包含着多少的劳动和汗水,故喝茶时不能不虔诚。

茶,为何受人喜爱?其采、制、存都不易也。单说绿茶的存放,茶极易吸异味、吸湿,高温及阳光下极易分化变质。它对温度要求极高,在0摄氏度(正负5度)左右最好,须炒制成后三天内(最好立即)放到冰柜冷冻室内(保鲜室温度较高),否则就变色、变味了。千元一斤的毛尖在高温下放一周,也不值20元钱,白送,行家也不会喝的。

茶的滋味、生活的滋味、禅的滋味、诗的滋味,其本质都是无等级差别的,智者不会重此轻彼。品茶不是为解渴,而是为品人性诸味及思考人生诸味。

茶中最好的是“淡”字。世间滚滚红尘,炎凉荣辱,惟淡泊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

好茶须出自高山人迹罕至处——连飞鸟也很少光顾的地方。在净朗天地间,茶绿莹莹长着,日光照耀着她,月光抚摸着她,露水滋润着她,于是有了阳光的味道、月亮的清香、朝露的甘甜,才有“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毛尖茶”之慨。端一杯清茶,任茶叶静卧杯底,看杯中活泼、清爽、跳动、嫩绿、天真、圆润的“叶嘉君”,再闻闻其清香,品品其甘醇,自然会将心中烦恼过滤去,心境澄净如水,心情豁然开朗,大有“壶(杯)中天地大,茶中幸福多”之感慨。笔者常在办公或读书或写作时,看一眼绿油油的充满朝气、慧气、灵气外加淘气的茶,心中的幸福、满足、激动便油然而生,有时甚至会激动得心跳加快、头皮发麻(酥),有飘飘欲仙之感。

碧螺春茶,原叫“吓杀人香”,乾隆取此名。它生长于苏州洞庭一带,具有“一嫩(叶芽)三鲜(色、香、味)”之特点,是可和江北第一名茶——信阳毛尖媲美的江南第一名茶:醇而不浓,酽而不涩,回味隽永,水色澄清,唇齿生芳香之感。茶色碧波清莹,如五湖烟水之波;茶香沁人心脾,如麝兰之气味;味道令齿喉生韵,如甘露琼汁。如同信阳毛尖一样水以泉水铜壶煮初沸为上,沸水烫杯以发茶香;初泡后,将叶子分离浮在水上者倒去;二泡最香最可口,不喝四泡。“真乃富阳山之鱼、富阳山之茶,鱼肥夺我命、茶名破我家”。读此,不能不使人想到一句诗:“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茶艺,不仅是有形艺术之意,更是有人生艺术的内涵。对有雅致、有品味、有闲暇、有心境、有艺术造诣的人而言,山川云雾、明月清风、知交故友或情侣爱人无一不在茶中,无一不在乐中。只有这“五有”皆具的人,才能在茶水的轻翻中,听得到那微波中的徐徐清风;在那袅袅的微雾中,淡淡勾画出层层叠叠的山峰般翠色,以及感受到那如云般轻柔飘逸的气质。

茶之美、壶之美、杯之美、水之美,要相辅相成(绿茶在杯,发酵茶在壶)。“壶因茶贵,茶因壶(杯)雅”。再者,壶艺也是茶艺中重要的一环,壶(杯)不仅要工艺精湛,而且还融入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茶壶长期被把玩、使用、相拥相吻,不仅自然焕发出一股润雅浑朴的特质,而且还有了个人的特有气息。据说,“功夫茶”中还有一种造型优美,别开生面的叫“孟臣”的紫砂小壶,乐声如海潮低吟,把人带入音乐境界。故茶道高手还可听壶(杯),翻动的水波如有音乐从中缓缓涌出,不仅给人视觉享受、嗅觉享受、味觉享受,还给人听觉享受。

发酵类名茶应以高香持久,多次沏泡为贵。分名茶的香高及耐泡性,可采用热嗅、温嗅、冷嗅三种方式。

祁红是祁门茶的简称,产于安徽祁门县,同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茶好坏的标准(以绿茶为例)有六:形态、色泽(两者为外形占40%)、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者为内质占60%,其中汤色、叶底共占20%)。准确地说,清莹、馨香、甘醇者为上(色、香、味三全)。但真正的懂茶人反倒不在乎共性标准,而在乎个性标准:认为凡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思考、启发、宁静的茶都是好茶。

评茶(指真正的茶即绿茶中的精品毛尖),要以形态和色泽为主:形态要看造型美观即直观美(包括松紧、匀整、尖直、净秀、老嫩、芽尖及白毫的含量多少);色泽以嫩绿、翠绿、浓绿之鲜明、调和为佳。评茶的内容则多,细诉需成书,主要是:第一,汤色,以浅绿或黄绿为上。第二,香气,是决定其价值高低的主要因素,以多种香味的互相融合为佳(沁人心脾、令人兴奋)。第三,滋味,甜与鲜味,是糖类及氨基酸经过加工后的反应;最好的滋味,往往又是难以表达的美味,难以言明的滋味,如同“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以鲜爽、鲜甜为上,饮时回味甘甜,饮后隽永、清凉为上(同香结合评)。第四,叶底嫩均、青翠、鲜丽、朝气、宽整、明亮为上,断碎、褐黄、褐黑、不整齐为下。

茶,就地形、地势、地貌而言可分平地茶、小山茶、大山茶、山阴茶、山阳茶、山顶茶、山腰茶以及绝处茶、险处茶、奇处茶等;就有无人工因素而言可分为人工栽培茶、野生茶、半野生茶(人工栽培后不管了,即不施肥、不喷药);就地理纬度及位置而言,可分为淮北茶、淮南茶、江南茶、高原茶;按季节、时令可分为明前毛尖茶(清明节前的茶,最早的茶)、雨前茶(谷雨前的茶,最好的茶)、瓜片、夏茶、秋茶(所有的发酵、半发酵茶,如乌龙茶、铁观音、沱茶等都是夏茶、秋茶。从地理而言,淮南茶较好,苏轼有诗为证:“天下茶,淮南为佳;淮南茶,信阳第一。”就时令而言,雨前毛尖茶最好,这个好,包括形好、味好、营养好。最早的明前茶,不仅味不如之、营养不如之,而且虫芽也较多。至于瓜片(叶已长大了,并非毛尖了)、夏茶、秋茶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茶道的这个“道”字,从佛家角度讲是遵循仁义德行,要人们恪守正确的人生道路。茶道即通过饮茶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智力哲理教育的一种仪式。一般在一间小屋里(须清雅、别致),中放陶炭炉、茶锅,先上甜点请人品尝,然后煮茶,水沸后由主持仪式者按一定程序冲茶、奉送、迎接、加水、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发出“吱吱”声,功夫茶要喝尽,用大拇指及纸擦干净,仔细欣赏茶碗,放己面,连称“好茶”。整个饮茶过程要贯穿和、敬、清、寂四种精神。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字,即“诧”,含禅和、宁静、淡泊、谦虚、无执、含蓄、隐忍等多重含义,可谓博大精深。还有从淡泊中求滋味、从静中求欢乐、从无中求智慧之意。茶之淡味,隐喻人要去奢、去欲;茶之直,隐喻人要去机、去智;茶之绿,隐喻人要有青春朝气,要像春日般和煦、待人待己;茶之低(沉低),喻人要谦虚、低姿态,像大海那样处最低处且不拒细流、浊流,才能成其广博;茶之融(于水),隐喻再好的质地,也需要环境及他物(人)的合作,才能发出馨香,体现自身价值。

泡茶

水,对茶极为重要。素有“四分茶六分水”之说。如历来名茶需配名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南湾湖中水,鸡公山顶茶”;“虎跑泉中水,西湖龙井茶”。最好的水一个是上面说的山泉水,再一个是雪水、冰水,尤其是加上诗情画意的水,如落在梅花上的雪,由红袖收集装罐埋入地下,次年饮用最好喝、最浪漫(喝起来别具情趣)。

泡茶以泉水、溪水为上(经沙石过滤清且杂质少,称软水);天落水(雨水、雪水)、江河水、自来水为中(称硬水);井水为下(杂质、矿物质多)。

其中又以山泉水煮茶为佳,而其中乳泉石池慢流者,又为上。

削冰煮茶,冰清玉洁更显出饮者高雅。

茶要新,水要活。远处运的水再好已非活水,而死水煮茶,真味无存。

我们平时泡茶饮用最多的还是江河水或自来水。江河水又分江上水、江中水、江下水以及江阴水、江阳水、江表(层)水、江中(层)水、江底(层)水。以江上的江阳中层水为上,因为污物、细菌相对少,较洁净。不过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加之城市人根本无缘、无条件、也无可能分得清是什么水,饮用最多的是自来水。用自来水泡茶要注意一个问题,须放在玻璃器皿或不锈钢器皿里,揭开盖子存放24小时后,方可泡茶饮用。如此其中用于消毒的氯(漂白粉)才能挥发殆尽(饮用或做饭都应如此,直接饮用氯进入体内,对身体有害处)。

茶之冲水缓急很有讲求,理想的茶汤是“中汤”,即冲水泡茶时不缓不急,徐徐冲来。古人常以鼓琴、磨墨比冲水:“声有缓急则琴亡,力有缓急则墨表,汤有缓急则茶败。”因太缓叫“断脉汤”(如人血气断续,使整个茶汤不能浑然一体,饮也不畅),太急则叫“大壮汤”(粗人干活式的)。

冲泡绿茶很快捷,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所欢迎。冲泡之前要先洁手,再洁茶杯,因茶是圣洁之物,泡茶人要有颗圣洁之心。投茶时从左到右以不违圣洁的物性。洁杯要先凉水洗,再开水烫,除杀菌外,还为茶杯预热,以便泡者把握水之温度,因泡绿茶对水温要求极高。洗茶,取好茶得天地之精华,要洗尽凡间尘埃之意。洗完茶后沏茶要“凤凰三点头”,不仅高低急缓便于浸泡出香味,且“三点头”象征对客人的三鞠躬,且又可使“茶仙子”翩翩起舞,使品者领略其卓越风姿,既使人产生欣慰,还有利于散发清香。

泡茶的水很重要,而用什么火烧水也很重要。总体而言,煤火、电火为下,柴火为中,炭火为上。盛水用的器皿,瓦瓷为上,铁、不锈钢为中,铝为下。瓦罐瓷壶不仅没有化学元素的渗透,且可使茶更有味;而铝制品器皿中含铅等化学元素太多,久饮之易影响智力及致癌,且水味也不好喝。

品茶

苏轼与茶的故事流传甚久。得意时,茶是他兴酣所至的代言人;失落时,茶是他解心中之忧、悟宇宙大道的良友。

品茶最好不超过三遍。你看“品”字三个口,似有不超过三口(遍)之意。一遍色泽润,二遍味正浓,三遍仍甘醇,喝时会有“先平、中醇、后不淡”之感。

有茶喝、懂喝茶、会喝茶、有时间喝茶是一种清福(有钱是享洪福,有闲是享清福,而有时间品茶、懂茶、喜茶则是享清福的直接体现)。有色清而味甘的好茶喝,又会喝微香而小苦的好茶,是一种雅人的清福。

一个回味爱情的丽人在冬天里品春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一曲古筝,让长发飘下,让心情放松,然后手执精致的不俗常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这真是一幅好画。

喝茶如同品生活的味道:一杯苦涩像当初生活、奋斗的艰难;二杯温润,如中年成功时的快乐;三杯淡淡的香与淡淡的甜,是只有老年阅尽世事后才能体悟到的。其实茶苦、茶香、茶甜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如世间人无论成败、幸福都太少太少(凡俗人的幸福都是在自己眼里、别人碗里),这皆因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或没有智慧、知识、能力,尤其是心境能品得到茶之香甜,特别是很多俗人没有从淡淡的有之得过、无之也得过的无实用的茶中,品尝到时间、能力与心境。

茶,是万不能作解渴用的,解渴时的茶不叫喝茶,只叫喝水,或叫“饮”(动物饮水)。因吃饭是温饱身体的体验;喝酒是情感、精神的体验;喝茶是抚慰心灵的体验。

喝茶宜在山之间、水之畔、泉之侧、花之下,与三五好友,最好有一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以登层楼之慷慨、山之隐远、水之淡泊的心境,一壶一杯在手,近水解远渴,一壶解千愁,且任凭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人心、茶心、禅心融为一体,使宇宙中的山、湖、林、茶、花、鸟,与吾心这个宇宙,不分伯仲……

淡茶温饮保岁年。当品咂淡淡的茶、吸吮幽幽的香、细享谧谧的静时,才深感做人的品味、德行、情操,都潜移默化地随悠悠岁月提升、感染、熏陶,淡淡的茶犹如简约的生活,中和着人生路上的苦和累,轻抚着命运之中的痛和伤。

品茶的要义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瞬间体会永恒。饮茶分“暇饮”“孤饮”“友饮”“山饮”“湖饮”“雪饮”等很多种饮法。“雪饮”是饮茶的较高境界。在那一片白花花皎洁的、寒冷的冰天雪地里,把壶独饮也好,多饮(不得超过三两知己,因没有静就不能称茶道)也好,将茶之绿与雪之白(两者皆洁净之物——雪是天上仙女在空中的舞蹈,茶是世间精灵在杯中的舞蹈——再加上人间美女的舞蹈更好)相结合。那意境,如音乐中的高低音、绘画中的光与影、摄影中的明与暗,极富艺术效果,宛如一幅绝美的图画。在雪间一株黄梅之下饮绿茶,再佐之以红袖添茶,这白、黄、绿、红四色的搭配、对比、融合又将是人间何等美妙之风景啊!

品茶而非喝茶。作解生理之渴的为喝茶,解精神之渴、心灵之渴的为品茶。前者无论再好的茶叶、茶具、茶室、茶友,都只叫喝水而不叫喝茶(品茶)。真正懂茶道、会品茶的人,独饮时一般是“五不喝茶”的,即渴时不喝、非存放保存良好的茶叶不喝、没有自己心仪的茶具不喝、没有闲暇不喝、没有宜人的环境不喝;对饮时,没有高品位之士不喝、没有高雅的茶友不喝,另外,没有悦耳的音乐不喝、没有红袖添香(茶)不喝。

日本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喝茶治病生效后,认为喝茶应具文化礼节,遂创“茶道”,故有“茶参禅同道”之说。其相同处主要是:两者都是通过在宁静中,通过“品”“静”“淡”来领悟人生、感悟世界,来品味思索享受生活之味、自然之味、人生之味、大千世界之味。正如珠光被师傅打翻碗后说,还在喝茶,不过喝的是“无心之茶,花红柳绿”,即是在品形而上的东西。故在日本也好、中国也好、印度也好,茶道、剑术、书法、画技等都与禅、与佛有密切关系。而喝茶,喝的不仅是茶本身的滋味,还有其中的恬淡之味、清凉之味、平和之味、超然之味、安然之味、智慧之味,进而上升到“无心之茶”(珠光的)、“禅味之茶”(赵州的观点,在中国,“赵州茶”是禅中著名公案),而无心之茶包罗万象,花红柳绿,别有洞天。

喝茶最重要的是神。神有,茶韵便有;神无,茶韵便无。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能融到茶里。

饮茶从精神的角度,老少、健弱、男女皆宜。但从生理的角度,则有区别、有禁忌。如年老体弱者,天寒时少饮绿茶;瘦及神衰之人最好不饮,如果饮也要以清淡为佳;空腹不饮,饱腹缓饮(隔些时间);时令新茶(不足一月的新绿茶)不宜饮。

咏茶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忆疏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怨他?吟鞭醉袅青骢马。莫吃秦楼酒、谢家茶。

清乾隆称龙井与黄山毛峰、泾县雀舌为“三姐妹”。

“红袖添香(茶)”是中国文人自古理想之事,而能与意中人促膝长谈,品茶论水,就雅逸之至了。更何况“清风两腋生”乎!

香芽嫩茶清心骨,醉中襟量与天阔。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杯各自西东。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东坡咏茶: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到此非是尘外家,进来便是茶中人。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许多以茶咏志:“乾空无限大,一晚乘东风”;有的将茶比酒:“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有的将茶比故旧:“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有的将茶比鲜花:“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有的将茶比作伴侣:“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

如我是开水你是茶叶,那么你的郁香必依赖于我的无味。让我在你的干枯里,轻缓温柔的展开,为浸润舒展你的容颜,我必须热——甚至沸。我们必须在水里相觑相缠。在我最深处,你最苦的一滴泪,将是我最甘甜的一口茶。

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

茶禅一味,宠辱两忘。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清风生。

茶乃仙中物,佳茗即佳人。

湿云亭上,涵碧洞前,自采茶煎。

林中之宝惟有茶,人间至要莫如书。

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

诗题窗外竹,茶煮石根泉。

淡落村村酒,甘香院院茶。

韵士气味茶样清,高人风骨茶样明。

人间纷扰名与利,森罗万象一杯茶。

浮生恬淡茶当酒,一生心事问梅花。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茶亦有道,当为茶道。

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进茶馆五湖四海,喝一杯各奔东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jbff/1045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