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鱼

作得琵琶声入云长吻古木鱼

发布时间:2025/3/23 10:40:58   

长吻古木鱼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

长吻古木鱼(Gumuaspisrostrata)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多鳃鱼目-古木鱼科-古木鱼属

■化石产地:云南省文山市古木镇

■层位与时代:坡松冲组,早泥盆世布拉格期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王俊卿和王念忠,年

长吻古木鱼复原图。杨定华绘

物种的形态特征是物种重要的基本属性之一,尤其是在古生物的研究方面,物种的形态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作为分类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和起点。不论是传统分类学中的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还是如今古生物研究所常用的分支系统学的分类方法,形态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分类依据。长吻古木鱼就是一种外形极具特点的盔甲鱼,长吻古木鱼的头甲有长长的吻突,再配上其椭圆形的头甲主体部分,恰似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长吻古木鱼的正型标本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耿宝印教授赠送。化石产地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古木镇,该正型标本是古木鱼属的唯一材料。在内模上,虽然前部和背甲右后部没有保存,但其他部位保存较好。在外模上,吻突保存较好。据此,可将整个背甲复原。

长吻古木鱼化石内模照片。盖志琨摄

长吻古木鱼是中等大小的多鳃鱼,头甲整体呈琵琶形,头甲的主体就像琵琶的音箱(或面板),在头甲的前端有一个向前凸出的由宽至窄的吻突,这就像是琵琶的颈。其头甲自吻突基部向后渐次增宽,至背联络管稍后达到头甲最宽部位,此后迅即收窄,并形成肥大的内角;内角末端圆钝,超越头甲后缘;在长吻古木鱼的头甲背侧中央有一个开口,叫做中背孔,这个中背孔就像琵琶覆手处的“纳音”(出音孔),头甲于中背孔部位有矮丘状凸起,位于该丘顶端的中背孔呈椭圆形,长略大于宽。长吻古木鱼的眶孔处于背部,中等大小,位于横切中背孔后端水平线稍后的位置。其松果孔封闭,在长吻古木鱼头甲背侧有着纵横交错的感觉管,这些感觉管就像是琵琶的“弦”“柱”“品”“枕”。其侧线系统为多鳃鱼型,其中中背干管仅眶上管发达,呈“V”形,包括眶下管和主侧线管的侧背干管发达,居于其间的背联络管为1条,侧横管为5对,最前面的一对很短,第2对极长,几乎达头甲侧缘,其后3对位于背联络管之后,渐次缩短。长吻古木鱼有9对鳃囊,纹饰由星状突起组成。

长吻古木鱼化石外模照片。盖志琨摄

长吻古木鱼拥有独特且优美的形态。它酷似琵琶的头甲,仿佛将四亿年前海底的静谧、和谐或是尔虞我诈的古曲重新演奏。但是长吻古木鱼的分类却自其发表之后便几经修改。古木鱼属在建立时,王俊卿和王念忠依据吻突的存在而将其置于华南鱼科。其后刘玉海和王俊卿与朱敏分别于年和年对古木鱼的系统位置做了厘正。他们均认为,除了吻突外,古木鱼的其他特征与多鳃鱼类相同,应当纳入多鳃鱼目。年,朱敏和盖志琨所做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古木鱼属处于多鳃鱼目的基干位置。古木鱼属虽然具有吻突,但不具有侧向延伸的角,具有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的镶嵌特征,可能代表了多鳃鱼目的原始类型。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吻突在盔甲鱼的不同类群中都有保存,虽然对于吻突的确切功能目前尚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可以确定的是,不同类群盔甲鱼吻突的存在都是平行演化的结果。

背景故事

“古生物的分类”

古生物学使用的分类系统与现代生物学相同。谈到生物的分类,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传统的生物分类方法:(1)人为分类法是选择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标准,将不同生物分类的方法。比如林奈在其著作《GeneraPlantarum》依据雄蕊数目将有花植物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纲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依据植物类型和用途将其分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分。(2)自然分类法是依据生物间相似程度多少或亲缘关系的远近,依据某种分类系统或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当代的生物的分类依据可来自形态学、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研究。

我们现在生物学常用的方法是分支系统学,是通过将生物性状分为祖征和衍征,据此探讨生物间的演化关系,进而重建生物系统演化树并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支系统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类学,主要表现在:(1)物种归类只依据系统演化树的分支顺序,而不直接根据形态或其他特征的相似性。例如,大象和犀牛的厚皮是由其各自的祖先独立演化而来的,不能因此将两者归为一类“厚皮动物”,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中都出现的吻突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吻突也是由其各自的祖先独立演化而来的(平行演化)。(2)理想状态下系统演化树上的每个节点仅产生两个子分支,而传统分类学中的一个分类单元可包含若干个子分类单元,分支系统学的分类单元能且仅能与演化树上的一个分支相对应。

昝朝耀盖志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mens.com/jwyshxx/1056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