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饲养方法 >> 尘封的经典桃花源诗,被桃花源记
提起《桃花源记》相信大家随口就会来上两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但是若提起《桃花源诗》,估计会有一批人反问一句:什么?不是《桃花源记》吗?怎么还有诗呢?
是的,诗与记是陶渊明当年一起“打包”完成的,总题叫《桃花源诗并记》——就像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序,白居易的《琵琶行》+序一样。对了,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诗。
作为诗人,在诗与文之间陶渊明当然主推诗了,作为诗的附属物,《桃花源记》只不过是一篇“种草文”,它为诗提供了语境与解释,就像诗的“包装盒”,但没想到的是“货”卖的不好,“包装盒”却被后人一直留了下来。
——于是,由于读者的“买椟还珠”,《桃花源诗》就这样被《桃花源记》“喧宾夺主”了近年。
但不可否认的是《桃花源诗》是尘封的经典,如果说《桃花源记》是闪光的经典的话。
01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晚年的作品,它可以被称作“反田园”诗文,是陶渊明思想认识达到一个新阶段的产物。
早年他要“大济苍生”,结果仕途梦断;接着他要“独善其身”,但回归田园后发现连自己也养活不了。
他像农民一样“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累得像狗一样,结果还是“草盛豆苗稀”;又爱喝个小酒,产点粮食还不够他造酒的,所以,有时不得不到处摇尾乞食。
“我错了?”他开始品,使劲品,最后却得出了一个结论——错不在他,错在他身处的王朝的盘剥与压榨!
于是,这真实的、残酷的田园,让他开始幻想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饥寒的新田园——这就是他笔下的乌托邦,桃花源。
看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02
诗中有真实的田园:村落、交通、农桑、鸡犬,这些与现实社会相同。
但更多的是理想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幸福地活着——劳动者循时劳作,随日兴息;孩童和老人快乐地行歌、游诣。
而理想与现实仅有的不同就“靡王税”。这三个字一下子点透了桃花源人幸福的全部秘密。
孟子对统治者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鱼鳖不可胜食也。
表面上孟子这是向统治者传授生产劳动经验,那么循循善诱,甚至喋喋不休: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吃的,用的。
但统治者又不全是“何不食肉糜”般的傻子,懂得四时八节,春耕秋收。他们心知肚明,这是在告诉他们,少打点仗,别打断了麦子发芽,母牛生崽;少霸占点财产,别让老百姓被你的税赋徭役压垮。
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现实的田园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官场黑暗,民间更甚!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对吧?那我让你田里连五斗米也不剩。
陶渊明读懂了孟子,所以他用诗表达:桃花源人的幸福就在于没有压迫、剥削他们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陶并非普通农民,他还是有土地的小地主,但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统治,让他的田园同样萎缩、凋零。于是他终于可以从饥者劳者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了。
当然他也明白,想象归想象,控诉归控诉,当时的世界哪里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呢?即使有,总有“一朝敞神界”的时候,那个时候,桃源净土又会变成人间地狱!
所以,最后他发出一声浩叹: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多么希望踏着清风,去寻找我理想中的乐土!
之所以说这首诗是“反田园”(反真实田园)的,就是因为它代表着陶渊明对个人狭小天地的突破,开始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并且深刻体会到了百姓的苦难。
但是他不会像刑天一样真正舞动干戚,只好在想像中踏风而去。
03
《桃花源记》不能取代《桃花源诗》。因为诗与记既相互印证,又相互独立,可以当作两件具有互文性的独立文本看待。
《桃花源记》具有叙事作品独特的魅力。
年前的陶渊明就懂得把“摄像头”安放在那个迷路的武陵渔夫身上,以他的奇遇为线索,并通过他的眼光来观察桃花源。
这种“叙述的自觉”使他丝毫没有暴露自己的倾向性,自始至终让武陵人完成这个故事。
这种冷静的叙述,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首先,在情节上,自然衔接,富有悬念。“摄像头”不会说话,所以我们只能跟着走,来猜测故事的走向,这使故事显得波澜起伏。
陶渊明还会“埋伏”,当武陵人走出桃源前,桃源人千叮咛万咐:“不足与外人道也。”这让我们对武陵人的信任大打折扣。
他还怕读者不相信故事是真的,又让南阳名士出来站台。
《桃花源记》这个盒子为什么被后人保存?因为实在太精致了,短短字,超出了当年好几打志怪小说。
第二,在结构上,这种冷静的叙述就为《桃花源诗》强烈的抒情打下了基础。
在诗中,陶渊明急不可耐地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仿佛前面的叙述让他压抑太久。
对桃花源生活的赞美,在他的字里行间洋溢,仿佛回到了上古尧舜时期;
他在对比中尖锐指出“王税”的可恶,认为它毁掉了一切美好;
他满怀期待又满怀惆怅地面向茫茫群山,滔滔江水追问,哪里才有安放他心灵的十里桃花……
一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到李白那里就变成了“且放 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到杜甫那里就变成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了苏轼那里就变成了“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到了毛泽东那里就变成了“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最后,让我们拂去《桃花源诗》这珍珠上的尘灰,把它装入《桃花源记》这被后人摩挲得闪闪发亮的盒子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