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吻鱼 >> 接吻鱼特殊习惯 >>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却孤篇压全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却“孤篇压全唐”,他就是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本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最早见于陈朝。
对于作者张若虚,他的生平史书记载寥寥几笔,只知他是扬州人,做过茺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他一生中仅有两部作品(《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月夜》),但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闻名。
在斑斓多彩的唐诗中,诗人张若虚仅凭一首诗就成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清人王闿运称此诗为“孤篇横绝”,作者“竟为大家”。那么,为什么这首诗在众多人的眼里评价如此之高呢?接下来,我们赏析一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开篇诗歌即将视线投入到无限广阔的海平面,看那一轮明月与潮水一齐激荡,一齐诞生。
意境高远,眼界开阔的同时,动态的美感应运而生,眼前犹现明月自海上缓缓而升的壮阔景象,月华随着波涛一泻千里。
视线由远及近,江流宛转,围绕着江渚的芳草,月色下的花林犹如洒下一片霜雪。月色照耀下,空中感觉不到白霜飞舞。汀上的白沙在月光照耀中越显澄明,也仿佛不易看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站在江边,在如此静谧而空灵的景色下,思绪宛转飘飞,面对眼前之美景,不禁联想并诘问宇宙的开端:那么是谁第一个见到江月,江月又是什么时候初次照耀世人?
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体现的却是诗人广阔的宇宙意识。将自己置于无限的宇宙空间,不免生出个体的渺茫,正如苏轼的“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在天人对比之下,会生出生命有限的遗憾与哀恸,但是作者后一句说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足以见到诗的格调并非是面对浩瀚宇宙与渺茫人生的伤感失落,而是一种客观理性,去看待生命与时间,个人生命虽是沧海一粟,但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正如时间永恒。
诗人并没有因为宇宙的寥廓,个体生命的渺小而顿生出太过繁重的隐忧,而是多了一份爽朗与理性思考,江月无穷,历史无垠,无所预期未来何人何事,只这眼前之景是实在的,一江春水无语东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人站在江边,思绪驰骋,忽然想到,是谁家的游子仍然漂泊在外,使得楼上的妻子望着明月忧愁?月满西楼,徐徐地照上思妇的妆台,令思妇满怀惆怅,相思难遣。
这里诗人虽以思妇的口吻,叙述对游子的相思之意,却能将思妇的动作和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诗中楼上徘徊的不只是月光,更是思妇因心中相思难遣而忧虑徘徊。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的思绪由远处的思妇回到现实之境。流水落花,春事将尽,可怜自己仍然漂泊在外。江水复又东去,落月复又西斜,而自己的归途仍然无限遥远。
不知道今夜月圆,又有哪些游子乘着茫茫月色踏上归路?“我”的一片相思,犹如这茫茫月色,落满江树,摇摇曳曳……
“江水”、“落月”、“江树”营造出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将原本恼人纷繁的思乡别绪,化为满树光辉,摇落散去。
掩卷沉思,张若虚描绘的景色之美历历在前,而文中的思考之美,更透露了张若虚热爱生活和珍重生命的心情。如果我们能理解到张若虚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的苦衷,那么我们的心智又更成熟了一点。
人生之烦,大多不得人,怀才不遇而行吟江湖,这是苦恼的人生,古有之今还有。如果还能从文中领悟到,只有找对人,才能做对事,那么你就是一个懂得为升华生命而阅读的人。
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交了一个好友。”我们可以与唐诗相伴,与“张若虚”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