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有个反义词,叫作芝兰。就像恶与善的强烈对比一样,鲍鱼臭名远扬,芝兰则暗香阵阵。当然,这里的鲍鱼,并非如今的明星食材,海货八珍之一,不过是咸鱼的统称罢了。这和鲞鱼的情况相映成趣。鲍鱼从泛指到特指。鲞鱼,或者鱼鲞,原先特指黄鱼,所谓石首鱼,后来则变成鱼干的泛指了。鱼鲞从具象到抽象,容易理解。鲍鱼何以完成抽象到具象的跨越,不得而知。对鱼的命名,往往有这种复杂性。比如鮰鱼。它的学名叫作长吻鮠,民间则有很多叫法:“江团”“白吉”“肥头鱼”“鮠鱼”。但是渔民呢,既不赏雅,也不随俗,一律把这种鱼叫作“来鱼”。鱼若“回”了,渔民辛辛苦苦来干嘛?吃鱼没有取鱼乐,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则是事情的另一方面。渔民的忌讳,实在是痛定思痛,不可触碰。他们的规矩,从吃饭开始。“盛饭”这样的动作,可以做,不可以说。因为“盛”与“沉”谐音,不吉利。真要说的话,可以说“装饭”。如果说“上饭”,渔民更开心了:“上”嘛,鱼要上网呀。鱼上桌了,只能吃上半爿,另一半绝不翻转,更不能随口说“翻”或“翻身”之类的话,因为“翻”,是渔民最忌讳的字眼之一。饭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意味着搁浅。正确的方法是,将筷子直接射到桌面,在渔民看来,这并非粗鲁失教,反倒象征船快如箭,畅行无阻。又比如上岸购物。买肉了,不许手拎上船,必须装进篮子,提篮上船。这样稳妥安全,绝对不会“滑”掉。如果有人破坏规矩,手拎猪肉上船了。渔民就会手执尖刀,向你直奔而来。你逃之夭夭,他紧追不舍。不如站立不动,任他割走一小块猪肉,扔进水中。这样就大事化了,小事化了了。爱美怕丑,喜香恶臭,趋利避害,人同此心。渔民从反面出发,更多地考虑避害。这和吴王造字,美下着鱼,从正面出发,造出“鲞”来,可谓殊途同归了。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打鱼的人,吃鱼的人,所求皆同,不过平安、富足、和美罢了。今天的鲍鱼,一点不臭,很香很香了。不仅仅因为滋味上佳,领袖群伦,还因为与“宝”谐音,所谓押对宝了。所以火锅、捞饭什么的,忙得是不亦乐乎。年夜饭的餐桌上,如果来一份红烧猪手鲍鱼,最是称心如意了——招财进宝嘛。本文来源:靖江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omens.com/jwytsxg/104900.html